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膜结构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第12-14页 |
·膜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流程 | 第14-19页 |
·膜结构的特点 | 第14-15页 |
·膜结构的设计流程 | 第15-17页 |
·膜结构的分析理论 | 第17-19页 |
·索杆梁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基于力密度法膜结构荷载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23-30页 |
·引言 | 第23页 |
·力密度法的计算模型与基本假定 | 第23-24页 |
·膜材的力学模型 | 第23页 |
·索膜结构的索网模型与力密度法概念 | 第23-24页 |
·力密度法的基本假定 | 第24页 |
·基于力密度法的膜结构静力分析理论 | 第24-26页 |
·等效节点荷载 | 第24-25页 |
·等效刚度 | 第25-26页 |
·力密度法荷载分析时杆件原长的确定 | 第26页 |
·力密度法基本方程 | 第26-28页 |
·力密度法的线性方程 | 第27页 |
·力密度法的非线性方程 | 第27-28页 |
·力密度法中关于T 单元的概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单元力密度法与CSR 存储技术的索杆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找形分析 | 第30-44页 |
·引言 | 第30页 |
·索杆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找形分析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30-31页 |
·索膜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31-37页 |
·索单元由力密度控制时单元力密度矩阵的推导 | 第31-36页 |
·索与压杆由单元弹性控制时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36-37页 |
·引入单元力密度矩阵概念后索杆膜混合结构找形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37-38页 |
·编程时单元矩阵集成总体矩阵的集成规则与支承条件的引入方法 | 第38-39页 |
·单元矩阵集成总体矩阵的集成规则 | 第38-39页 |
·编程过程中支承条件的引入方法 | 第39页 |
·关于CSR 存储技术与Gauss-Seidel 联合使用的介绍 | 第39-40页 |
·算例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索杆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 | 第44-69页 |
·引言 | 第44页 |
·索杆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4-45页 |
·“弹性T 单元”概念的提出 | 第45页 |
·“弹性T 单元”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 第45-50页 |
·引入弹性T 单元概念后索杆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50-51页 |
·采用增量法时荷载步长选择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 | 第51-52页 |
·文中控制非线性迭代所需参量的介绍 | 第52-53页 |
·编制程序时处理膜褶皱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 第53-54页 |
·算例 | 第5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用梁单元模拟硬边的梁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 | 第69-84页 |
·引言 | 第69页 |
·梁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69-70页 |
·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70-74页 |
·局部坐标系下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70-71页 |
·空间梁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 第71-74页 |
·整体坐标系下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74页 |
·算例 | 第74-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索杆梁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的程序编制与研究 | 第84-100页 |
·引言 | 第84页 |
·索杆梁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整体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84-85页 |
·索杆梁膜混合结构整体协同荷载分析程序的编制 | 第85-88页 |
·程序结构的设计思路 | 第85页 |
·程序模块的设置 | 第85-88页 |
·算例 | 第8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0页 |
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 | 第107-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