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财政支农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国外财政支农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简要评价 | 第14页 |
·研究设计 | 第14-19页 |
·研究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论文创新 | 第19页 |
·论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2 赤壁市财政支农的做法与成效 | 第20-33页 |
·研究样本概况 | 第20页 |
·赤壁市财政支农的概况 | 第20-26页 |
·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构成 | 第20-22页 |
·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本数据分析 | 第22-26页 |
·赤壁市财政支农的主要作法 | 第26-30页 |
·抓支农资金整合,有效发挥资金积聚效应 | 第26-28页 |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保障"三农"发展的合理需求 | 第28-29页 |
·加强支农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第29-30页 |
·赤壁市财政支农取得的成效 | 第30-33页 |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事业的稳定发展 | 第30页 |
·实现了农业稳产增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 第30-32页 |
·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32-33页 |
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3-5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不能全面落实到位 | 第33页 |
·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尚未形成积聚效应 | 第33-35页 |
·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安排比例失衡 | 第35-37页 |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 第37-40页 |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方式呈现单一化 | 第40-41页 |
·财政支农资金重使用轻管理现象突出 | 第41-42页 |
·成因分析 | 第42-54页 |
·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公共财政支农政策的顺利实施 | 第42-43页 |
·资金管理混乱使国家公共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功能无法凸现 | 第43-45页 |
·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安排不合理产生了资金分配上的矛盾 | 第45-47页 |
·落后的机制无法为公共财政支农政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 第47-49页 |
·支农资金筹集仅靠政府预算安排造成资金来源的相对不足 | 第49-52页 |
·监管体系上的漏洞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 第52-54页 |
4 对策与建议 | 第54-63页 |
·将思想从传统的观念中转变到现代公共财政支农理念上来 | 第54-55页 |
·牢固树立农业是经济工作基础的思想 | 第54页 |
·确立公共财政支农"五个转变"的理念 | 第54-55页 |
·将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观贯穿于支农全过程 | 第55页 |
·积极推进以现代公共财政支农为模式的财政支农体系建设 | 第55-57页 |
·应经济发展态势,改革现行的财政支农模式 | 第55-56页 |
·现行的财政支农模式应注重"三个结合" | 第56-57页 |
·依据支农方向和重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范围和顺序 | 第57-58页 |
·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 第57页 |
·确定地方财政支农范围和支出顺序 | 第57-58页 |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合理调整公共财政支农方式 | 第58-59页 |
·灵活运用多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 | 第58页 |
·明确公共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范围 | 第58-59页 |
·以明确事权与财权的责任关系来引导支农资金的合理投入 | 第59-60页 |
·合理划分农业事权与财权,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任 | 第59页 |
·统筹各项政策和财政资金,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 第59-60页 |
·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 | 第60页 |
·通过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实现公共财政支农的有效监管目的 | 第60-63页 |
·严格规范支农资金预算管理 | 第60-61页 |
·建立健全科学的支农考核体系 | 第61页 |
·有针对性地开展涉农资金专项审计 | 第61-62页 |
·不断加强相关制度与法规的建设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