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混合交通流动力学建模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5-18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第18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论文结构第19-21页
第2章 连续流交通流理论第21-38页
   ·概述第21页
   ·连续流交通流模型第21-33页
     ·一阶连续流模型第21-23页
     ·高阶连续流模型第23-33页
   ·交通流基本参数间的关系模型第33-36页
   ·数值方法介绍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混合交通流动力学特性分析第38-53页
   ·交通流的构成及交通特性第38-48页
     ·驾驶者的交通特性第38-41页
     ·车辆的交通特性第41-44页
     ·道路的交通特性第44-46页
     ·信息的交通特性第46-48页
   ·交通流的分类第48-49页
   ·混合交通的形成第49-51页
     ·人车混合交通第49页
     ·机非混合交通第49-50页
     ·大小车混合交通第50-51页
   ·交通流的基本特征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混合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第53-69页
   ·概述第53-54页
   ·高阶交通流动力学方程第54-58页
     ·跟驰模型第54-56页
     ·新的动力学方程第56-58页
   ·新动力学模型的其它相关量第58-64页
     ·粘性阻力第58-61页
     ·弛豫时间第61-63页
     ·平衡函数第63-64页
   ·模型的离散第64-66页
   ·模型参数标定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数学特征及性能分析第69-82页
   ·概述第69页
   ·特征根第69-71页
   ·车辆倒退第71-72页
   ·线性稳定性第72-74页
   ·中断的传递第74-75页
   ·拥堵的消散第75-76页
   ·簇的传递第76-78页
   ·状态转换第78-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6章 交通拥挤度第82-101页
   ·概述第82-83页
   ·交通拥挤识别法研究现状第83-88页
     ·离散型交通拥挤识别方法第84-87页
     ·连续型交通拥挤识别方法第87-88页
   ·拥挤度建模第88-91页
   ·参数标定第91-93页
     ·视距项的标定第92页
     ·车型比例项的标定第92-93页
   ·交通状态的分类及阈值的标定第93-95页
   ·数值算例第95-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7章 实例验证第101-109页
   ·概述第101页
   ·实例验证第101-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一、研究结论第109-110页
 二、研究展望第110-111页
附录第111-114页
 字符变量说明第111-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4-125页
 发表学术论文第124-125页
 参与科研实践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泥巴山深埋特长公路隧道重大岩体工程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场论的运输通道聚散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