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5页
中英文对照词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53页
   ·我国水资源紧缺现状第17页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第17-27页
     ·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第17-18页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18-21页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代谢的影响第21-26页
     ·作物对水分胁迫的补偿效应第26-27页
   ·氮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27-31页
     ·水稻的氮素营养第28-29页
     ·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第29-30页
     ·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能力和动力学特征第30-31页
   ·水分胁迫和氮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31-34页
     ·水分胁迫下氮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31-32页
     ·不同形态氮素和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32-34页
   ·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5-36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5页
     ·研究内容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53页
第二章 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稻种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3-65页
   ·前言第53页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4-55页
     ·发芽势及发芽率的测定第54页
     ·种子及幼苗丙二醛(MDA)、可溶性总糖及脯氨酸的测定第54-55页
     ·种子及幼苗可溶性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及保护酶活性的测定第55页
     ·数据分析第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62页
     ·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5-56页
       ·水引发对不同基因型稻种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5页
       ·不同PEG浓度引发对不同基因型稻种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5-56页
     ·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稻种萌发及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第56-59页
       ·水引发处理后水分胁迫对稻种萌发及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第56-58页
       ·不同PEG浓度引发后水分胁迫对稻种萌发及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第58-59页
     ·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第59-62页
       ·水引发处理后水分胁迫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9-60页
       ·不同PEG浓度引发处理后水分胁迫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第60-62页
   ·讨论与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水稻苗期生长的影响第65-78页
   ·前言第65页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66-67页
   ·结果与分析第67-74页
     ·硝态氮、氨基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67-68页
     ·硝酸还原酶、氨同化酶及转氨酶活性的变化第68-69页
     ·光合特性第69-70页
     ·干物质累积的变化第70-71页
     ·营养液pH值的日变化第71-72页
     ·苗高、茎基宽及叶面积第72页
     ·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第72-73页
     ·吸氮量及脯氨酸含量第73-74页
   ·讨论与小结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第四章 适度水分胁迫下增硝营养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78-97页
   ·前言第78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93页
     ·硝态氮、氨基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79-82页
     ·硝酸还原酶、氨同化酶及转氨酶活性的变化第82-87页
     ·光合特性第87-88页
     ·干物质累积的变化第88-89页
     ·营养液pH值的日变化第89页
     ·苗高、茎基宽及叶面积第89-91页
     ·吸氮量及脯氨酸含量第91页
     ·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第91-93页
   ·讨论与小结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第五章 不同形态氮肥下结实期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第97-124页
   ·前言第97页
   ·材料与方法第97-98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98-100页
   ·结果与分析第100-119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00-102页
     ·穗部性状第102-103页
     ·分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第103页
     ·叶面积指数第103-105页
     ·茎鞘物质转运第105-106页
     ·氮累积、分配及收获指数第106-108页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第108-109页
     ·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第109-113页
     ·剑叶丙二醛含量和水势第113-115页
     ·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第115-116页
     ·根系伤流强度第116-117页
     ·剑叶保护酶活性第117-119页
   ·讨论与小结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4页
第六章 不同基因型水稻对氮素形态及结实期适度水分胁迫的反应第124-150页
   ·前言第124页
   ·材料与方法第124-125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25-126页
   ·结果与分析第126-145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26-128页
     ·穗部性状第128-129页
     ·分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第129-130页
     ·叶面积指数第130-131页
     ·茎鞘物质转运第131-133页
     ·氮累积、分配及收获指数第133-135页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第135-136页
     ·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第136-140页
     ·剑叶丙二醛含量和水势第140-142页
     ·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第142-143页
     ·剑叶保护酶活性第143-145页
   ·讨论与小结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0页
第七章 结语第150-154页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50-152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52-153页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下一篇:小麦重要性状QTL元分析及光合功能与耐湿性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