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中英文对照词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2页
   ·中国水资源及氮肥利用现状第16-18页
   ·水稻节水灌溉研究进展第18-19页
   ·水稻对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水氮互作现状研究进展第21-30页
     ·旱地作物水氮互作现状研究进展第22-23页
     ·水稻水氮互作现状研究进展第23-30页
   ·水稻节水灌溉及氮素的诊断指标第30-32页
     ·水稻节水灌溉指标的研究进展第30页
     ·水稻氮素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第30-32页
   ·存在的问题第32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42页
第二章 水氮互作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42-72页
   ·前言第42-43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试验设计第43-44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66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5-48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分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的影响第48-51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株高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第51-53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及收获指数的影响第53-55页
     ·水氮管理方式下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第55-58页
     ·水氮管理方式下水稻抽穗期粒叶比第58-59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齐穗后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第59-61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水稻齐穗期冠层叶片形态的影响第61-64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群体透光率的影响第64-66页
   ·讨论第66-69页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66-68页
     ·水氮互作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三章 水氮互作下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第72-88页
   ·前言第72页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试验设计第72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72-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85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各生育时期功能叶氮代谢酶活性及氮含量的影响第73-77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素累积及利用的影响第77-81页
     ·水氮互作下氮素利用及产量与氮代谢酶活性间的关系第81-85页
   ·讨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四章 水氮互作对结实期水稻衰老生理性状及物质转运的影响第88-117页
   ·前言第88页
   ·材料与方法第88-90页
     ·试验设计第88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88-90页
   ·结果与分析第90-113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剑叶活性氧和MDA的影响第90-93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剑叶SPAD值的影响第93-94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剑叶水势的影响第94-95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剑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95-98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剑叶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98-99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根系伤流强度的影响第99-101页
     ·各衰老生理指标的水氮交互效应第101-104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第104-109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结实期茎鞘物质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第109-113页
   ·讨论第113-115页
     ·水氮互作对结实期水稻衰老指标的影响第113-114页
     ·水氮互作下结实期各衰老指标与其产量间的关系第114-115页
     ·水氮互作对水稻结实期物质转运的影响第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第五章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第117-135页
   ·前言第117页
   ·材料与方法第117-118页
     ·试验设计第117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17-118页
   ·结果与分析第118-131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第118-123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磷素的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第123-126页
     ·水氮管理方式对钾素的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第126-131页
   ·讨论第131-133页
     ·水氮互作下水稻对氮、磷、钾吸收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第131-132页
     ·水氮互作下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吸收及转运的关系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5页
第六章 结语第135-140页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第135-137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7-138页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应答低磷胁迫的消减文库构建及部分EST序列分析
下一篇:水分胁迫和氮素形态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