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新证据范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新证据概念与类型化分析 | 第13-19页 |
(一) 新证据概念 | 第13-15页 |
(二) 新证据类型化分析 | 第15-19页 |
二、分析新证据范围的理论框架 | 第19-28页 |
(一) 攻击防御理论 | 第19-22页 |
(二) 认定新证据范围的三个原则 | 第22-28页 |
1. 阶段性原则 | 第22-25页 |
2. 充分性原则 | 第25-27页 |
3. 对等性原则 | 第27-28页 |
三、新证据范围域外法考察——以美、日两国为例 | 第28-38页 |
(一) 美国新证据范围 | 第28-32页 |
1. 美国新证据范围规定 | 第28-29页 |
2. 美国规定的合理性分析 | 第29-32页 |
(二) 日本新证据范围 | 第32-36页 |
1. 日本新证据范围规定 | 第32-33页 |
2. 日本规定的合理性分析 | 第33-36页 |
(三) 对美、日两国新证据范围的评析 | 第36-38页 |
1. 阶段性角度 | 第36-37页 |
2. 充分性与对等性角度 | 第37-38页 |
四、我国新证据范围立法与司法现状 | 第38-41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38-40页 |
(二) 司法现状 | 第40-41页 |
五、我国新证据范围的分析 | 第41-49页 |
(一) 从阶段性看我国两阶段式的程序结构 | 第41-46页 |
1. 我国两阶段式的程序结构 | 第41-44页 |
2. 我国证据提出时间的规定及其评析 | 第44-46页 |
(二) 影响证据提出充分性和对等性的制度分析 | 第46-49页 |
1. 证据收集制度的不足 | 第46-47页 |
2. 证据交换制度与法官释明制度的缺陷 | 第47-49页 |
六、我国新证据范围的选择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49-57页 |
(一) 我国新证据范围的选择 | 第49-53页 |
(二) 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53-57页 |
1. 证据提出和证据交换制度 | 第53-55页 |
2. 法官释明权制度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