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红土镍矿的处理工艺 | 第17-19页 |
1.2.1 火法工艺 | 第17-18页 |
1.2.2 湿法工艺 | 第18-19页 |
1.2.3 生物浸出工艺 | 第19页 |
1.3 高纯镍的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1.3.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19-20页 |
1.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第20页 |
1.3.3 辉光放电质谱法(GD-MS) | 第20页 |
1.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第20-21页 |
1.4 深度除杂 | 第21-23页 |
1.4.1 溶剂萃取法 | 第21-22页 |
1.4.2 离子交换法 | 第22-23页 |
1.5 金属镍的制备工艺 | 第23-24页 |
1.5.1 还原法 | 第23页 |
1.5.2 热分解法 | 第23-24页 |
1.5.3 电解法 | 第24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思路及内容 | 第24-27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6.3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高纯镍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2 仪器 | 第29页 |
2.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分析谱线的选择 | 第30-33页 |
2.3.2 观测方式的选择 | 第33页 |
2.3.3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 第33-36页 |
2.3.4 较高钴加标浓度样品测试 | 第36-38页 |
2.3.5 较低钴加标浓度样品测试 | 第38-39页 |
2.3.6 MSF法测试实际高纯镍样品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酸浸液深度除杂工艺研究 | 第41-49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原料及试剂 | 第41-42页 |
3.2.2 仪器 | 第42页 |
3.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43-46页 |
3.3.2 萃取级数的计算 | 第46-47页 |
3.3.3 反萃及反萃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电沉积制备高纯镍试验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2.1 原料及试剂 | 第49页 |
4.2.2 仪器及装置 | 第49-5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4.3.1 硼酸对电解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2 初始pH对电解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镍离子浓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电解时间对电解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5 电流密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6 极矩对电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7 温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8 钠离子浓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9 镁离子浓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61页 |
4.3.10 电解镍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