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政策影响上市公司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本文的拟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 重要概念 | 第14-18页 |
1.4.1 “营改增” | 第14-15页 |
1.4.2 经济后果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1 “营改增”与税收负担的文献回顾 | 第18-19页 |
2.2 “营改增”与研发投入的文献回顾 | 第19-20页 |
2.3 “营改增”与财务绩效的文献回顾 | 第20-21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1-23页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23-27页 |
3.1 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3.1.1 最优税制理论与税收负担 | 第23页 |
3.1.2 内生增长理论与研发投入 | 第23-24页 |
3.1.3 有效市场理论与财务绩效 | 第2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4-27页 |
3.2.1 “营改增”对税收负担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营改增”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营改增”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26-27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 | 第27-33页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27页 |
4.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27-30页 |
4.2.1 解释变量 | 第28-29页 |
4.2.2 被解释变量 | 第29-30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30页 |
4.3 模型设计 | 第30-33页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5.3 豪斯曼检验 | 第36-38页 |
5.4 模型检验 | 第38-42页 |
5.4.1 “营改增”政策与税收负担 | 第39页 |
5.4.2 “营改增”政策与研发投入 | 第39-40页 |
5.4.3 “营改增”政策与财务绩效 | 第40-41页 |
5.4.4 回归结论 | 第41-42页 |
6 进一步检验 | 第42-55页 |
6.1 分地区回归 | 第42-46页 |
6.1.1 东部地区 | 第42-43页 |
6.1.2 中部地区 | 第43-44页 |
6.1.3 西部地区 | 第44-46页 |
6.1.4 分地区回归结论 | 第46页 |
6.2 分行业回归 | 第46-50页 |
6.2.1 交通运输业 | 第46-47页 |
6.2.2 现代服务业 | 第47-49页 |
6.2.3 建筑地产业 | 第49-50页 |
6.2.4 分行业回归结论 | 第50页 |
6.3 分产权性质回归 | 第50-55页 |
6.3.1 国有企业 | 第50-52页 |
6.3.2 民营企业 | 第52-53页 |
6.3.3 分产权性质回归结论 | 第53-55页 |
7 研究结论、建议以及局限 | 第55-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58页 |
7.2 研究建议 | 第58-59页 |
7.3 研究局限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