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典型城市PM2.5时空分布、PAHs赋存及影响机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7页
    1.1 大气环境中PM_(2.5)的研究意义第21-25页
        1.1.1 人类历史上著名的雾霾事件第22-23页
        1.1.2 中国的代表性雾霾事件第23-24页
        1.1.3 世界各国或组织PM_(2.5)标准第24-25页
    1.2 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研究意义第25-32页
        1.2.1 多环芳烃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9-30页
        1.2.2 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第30-31页
        1.2.3 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PAHs第31-32页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32-37页
        1.3.1 研究思路第32-33页
        1.3.2 研究内容第33页
        1.3.3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第33-37页
第二章 典型城市大气中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7-62页
    2.1 PM_(2.5)采样地点和采样方法第37-38页
    2.2 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第38-41页
    2.3 本研究数据与中国生态环境部数据对比第41-42页
    2.4 PM_(2.5)占PM10的比例第42-44页
    2.5 典型城市PM_(2.5)浓度达标率第44-47页
    2.6 PM_(2.5)浓度与后向轨迹的关联第47-61页
        2.6.1 北京市四季PM_(2.5)后向轨迹分析第49-53页
        2.6.2 济南市四季PM_(2.5)后向轨迹分析第53-56页
        2.6.3 上海市四季PM_(2.5)后向轨迹分析第56-61页
    2.7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PM_(2.5)浓度特征与气象要素影响分析第62-93页
    3.1 行星边界层高度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62-69页
        3.1.1 典型城市行星边界层高度年度变化趋势第62-64页
        3.1.2 典型城市不同季度昼夜行星边界层高度和PM_(2.5)浓度比较第64-67页
        3.1.3 单次污染事件中行星边界层高度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67-69页
    3.2 温度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69-70页
    3.3 相对湿度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70-75页
        3.3.1 相对湿度对PM_(2.5)增长的影响第70-73页
        3.3.2 湿沉降对降低PM_(2.5)浓度的影响第73-75页
    3.4 典型城市风速和风向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75-91页
        3.4.1 北京市风速和风向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76-80页
        3.4.2 济南市风速和风向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80-84页
        3.4.3 上海市风速和风向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84-88页
        3.4.4 单次污染事件风速和风向对PM_(2.5)浓度的影响第88-91页
    3.5 小结第91-93页
第四章 PM_(2.5)浓度特征与典型污染物影响分析第93-138页
    4.1 实验方法第93-95页
        4.1.1 常规气态污染物数据的收集第93页
        4.1.2 PM_(2.5)中典型离子的分析测试第93-95页
    4.2 含硫化合物第95-107页
        4.2.1 二氧化硫每日变化趋势第96-98页
        4.2.2 二氧化硫季节变化趋势第98-102页
        4.2.3 城市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与PM_(2.5)中硫酸根离子的关系第102-107页
    4.3 二氧化硫对大气PM_(2.5)的影响第107-111页
        4.3.1 大气中水环境的酸碱性第107-108页
        4.3.2 二氧化硫对大气水环境的影响第108页
        4.3.3 臭氧氧化大气中的四价硫第108-109页
        4.3.4 过氧化氢氧化大气中的四价硫第109页
        4.3.5 氧气在铁和锰的催化下氧化大气中的四价硫第109页
        4.3.6 羟基自由基氧化大气中的四价硫第109-111页
        4.3.7 二氧化氮氧化大气中的四价硫第111页
    4.4 含氮化合物第111-122页
        4.4.1 二氧化氮每日变化特征第111-113页
        4.4.2 二氧化氮季节变化特征第113-117页
        4.4.3 二氧化氮和硝酸根离子对大气PM_(2.5)形成的影响第117-122页
    4.5 二氧化氮对大气PM_(2.5)的影响第122-124页
        4.5.1 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第122-124页
        4.5.2 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第124页
    4.6 大气中的氯离子对PM_(2.5)的影响第124-129页
    4.7 臭氧对典型城市PM_(2.5)的影响第129-136页
    4.8 小结第136-138页
第五章 PM_(2.5)中多环芳烃的赋存特征与健康效应第138-186页
    5.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第138-139页
        5.1.1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第138页
        5.1.2 分析测试第138-139页
    5.2 典型城市多环芳烃季节分布特征第139-149页
        5.2.1 北京市四季PM_(2.5)中多环芳烃浓度特征第139-143页
        5.2.2 济南市四季PM_(2.5)中多环芳烃浓度特征第143-146页
        5.2.3 上海市四季PM_(2.5)中多环芳烃浓度特征第146-149页
    5.3 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第149-177页
        5.3.1 特征比值法第149-155页
        5.3.2 因子分析法第155-177页
    5.4 终生致癌风险评价第177-185页
    5.5 小结第185-1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86-190页
    6.1 主要结论第186-188页
    6.2 研究展望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2页
附录第202-204页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02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202-204页
致谢第204-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形成机理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纳米Fe3O4/Cr(Ⅵ)复合物对大肠杆菌及人胚肾细胞的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