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硬下软岩质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5-19页 |
1.2.1 解析方法 | 第15-16页 |
1.2.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6-17页 |
1.2.3 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相似理论与相似材料 | 第22-36页 |
2.1 相似理论基本内容 | 第22-25页 |
2.1.1 相似第一定理 | 第22-24页 |
2.1.2 相似第二定理 | 第24页 |
2.1.3 相似第三定理 | 第24-25页 |
2.2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 | 第25-28页 |
2.2.1 量纲分析法导出相似准则 | 第25-28页 |
2.2.2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确定 | 第28页 |
2.3 相似模型设计 | 第28-29页 |
2.4 岩石相似材料 | 第29-34页 |
2.4.1 相似材料原材料 | 第30-31页 |
2.4.2 软硬岩相似材料配制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岩体边坡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计及过程 | 第36-5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振动台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系统 | 第36-38页 |
3.2.1 振动台试验设备 | 第36-37页 |
3.2.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7-38页 |
3.3 模型箱的制作与边界处理 | 第38-41页 |
3.3.1 模型箱设计与制作 | 第38-39页 |
3.3.2 模型箱边界处理 | 第39-41页 |
3.4 传感器布设 | 第41-45页 |
3.4.1 传感器的布设原则及依据 | 第41-42页 |
3.4.2 传感器测点布设 | 第42-45页 |
3.5 模型建造 | 第45-48页 |
3.6 试验加载方案 | 第48-53页 |
3.6.1 地震波选取 | 第48-50页 |
3.6.2 加载制度 | 第50-53页 |
3.7 振动台模型试验过程 | 第53-5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地震作用下岩体受力分析 | 第56-64页 |
4.1 地震荷载 | 第56-57页 |
4.2 岩体动力受力分析 | 第57-60页 |
4.3 岩体中应力波的传播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上硬下软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 第64-96页 |
5.1 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 | 第64-68页 |
5.2 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影响因素 | 第68-77页 |
5.2.1 地震波类型的影响 | 第68-70页 |
5.2.2 地震波幅值的影响 | 第70-72页 |
5.2.3 地震波频谱的影响 | 第72-74页 |
5.2.4 地震波激振方向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 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 | 第77-80页 |
5.4 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影响因素 | 第80-88页 |
5.4.1 地震波类型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2 地震波幅值的影响 | 第83-85页 |
5.4.3 地震波激振方向的影响 | 第85-88页 |
5.5 竖直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动力响应的比值特征 | 第88-91页 |
5.6 水平向位移响应规律 | 第91-9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6.2 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