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环境及边坡稳定性研究

提要第1-9页
第1章 绪论第9-26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4页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地质环境研究现状第11-12页
     ·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第12-24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环境研究第26-56页
   ·吉林省概况第26-27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层研究第27-33页
     ·吉林省地层分区第27-31页
     ·吉林省东南部各地质时期地层第31-33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岩浆活动第33-39页
     ·酸性侵入岩(花岗岩)第33-36页
     ·中性、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第36-37页
     ·喷出岩第37-39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构造第39-49页
     ·大地构造位置与构造分区第39-41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构造体系第41-45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新构造运动第45-49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下水第49-54页
     ·吉林省内地下水的分布第49-51页
     ·吉林省地下水类型第51-54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边坡破坏的地质环境因素第54-56页
第3章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价第56-92页
   ·概述第56页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影响因素分析第56-65页
     ·主要内在因素的影响第57-61页
     ·主要外部因素的影响第61-64页
     ·影响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汇总第64-65页
   ·省道老松公路11 标顺层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65-70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顺层边坡区域地质环境研究第65-66页
     ·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第66-68页
     ·老松公路11 标顺层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68-70页
   ·省道老松公路11 标顺层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第70-73页
     ·省道老松公路11 标顺层边坡地质模型第70-71页
     ·省道老松公路11 标顺层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第71-73页
   ·边坡稳定性计算的极限平衡法第73-81页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73页
     ·极限平衡法计算原理第73-77页
     ·典型剖面稳定性计算第77-81页
   ·边坡稳定性计算的模糊数学方法第81-90页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第81-82页
     ·各因素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第82-84页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第84-85页
     ·计算实例第85-90页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第90页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价第92-108页
   ·概述第92-93页
   ·研究区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93-96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反倾边坡区域地质环境研究第93页
     ·区域地质条件第93-94页
     ·研究区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94-96页
   ·反倾边坡破坏过程分析第96-97页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力学模型分析第97-105页
     ·反倾边坡各板梁力学模型的建立第97-99页
     ·板梁的结构力学分析第99-102页
     ·板梁倾倒破坏判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02-105页
   ·吉林绕城高速公路K36+400 倾倒边坡稳定性计算第105-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5章块裂结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第108-128页
   ·概述第108页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108-116页
     ·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第108-114页
     ·研究区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114-116页
   ·典型边坡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第116-119页
     ·计算断面及参数的选取第116-117页
     ·两个典型断面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第117-118页
     ·典型边坡稳定性计算第118-119页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其他边坡稳定性第119-126页
     ·原始数据变换第119-120页
     ·关联度的计算第120-121页
     ·关联矩阵的确定第121页
     ·算例分析第121-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6章 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崩塌稳定性评价第128-152页
   ·概述第128页
   ·岩体中的结构面的地质成因类型划分第128-133页
     ·原生结构面第129-131页
     ·构造结构面第131-133页
     ·次生结构面第133页
   ·危岩崩塌的分类及稳定性计算方法第133-139页
     ·倾倒崩塌第133-135页
     ·滑移崩塌第135-136页
     ·鼓胀崩塌第136-137页
     ·拉裂崩塌第137-138页
     ·错断崩塌第138-139页
   ·研究区崩塌稳定性计算第139-142页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危岩崩塌地质环境研究第139-140页
     ·研究区崩塌工程地质条件第140-141页
     ·崩塌破坏机制分析第141-142页
     ·稳定性计算第142页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第142-150页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42-143页
     ·各指标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的引入第143-146页
     ·各快速评价指标影响程度分析第146-148页
     ·各评价指标量化取值第148页
     ·崩塌危岩体不稳定指数的计算及分级第148-150页
     ·典型断面崩塌快速评价方法第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52-156页
   ·结论第152-155页
   ·展望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中文摘要第170-174页
Abstract第174-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下ZnX(S、Se、Te)和TiO2的电学性质
下一篇:基于回转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张力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