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导论 | 第13-51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3-23页 |
| (一)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 | 第13-17页 |
| (二)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7-19页 |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创生之道 | 第19-23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23-31页 |
| (一)艺术教育 | 第23-25页 |
| (二)艺术教育管理 | 第25-27页 |
|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 | 第27-29页 |
| (四)教育管理的生成之维 | 第29-31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31-43页 |
| (一)关于生成论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31-37页 |
| (二)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37-43页 |
| 四、研究价值 | 第43-47页 |
| (一)理论价值 | 第44-45页 |
| (二)实践价值 | 第45-47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47页 |
| (二)访谈法 | 第47-48页 |
| (三)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48页 |
| (四)实地研究法 | 第48页 |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48-51页 |
| (一)创新点 | 第48-49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49-51页 |
| 第一章 德勒兹生成思想的解读 | 第51-80页 |
| 一、什么是生成 | 第51-59页 |
| (一)生成与存在 | 第51-54页 |
| (二)生成-他者 | 第54-57页 |
| (三)生成与创造 | 第57-59页 |
| 二、与“生成”联动的概念工具 | 第59-71页 |
| (一)树形与根茎 | 第59-65页 |
| (二)辖域化与解辖域化 | 第65-67页 |
| (三)游牧与定居 | 第67-69页 |
| (四)平滑空间和纹理化空间 | 第69-71页 |
| 三、德勒兹生成思想与艺术教育关系的阐述 | 第71-80页 |
| (一)德勒兹生成思想与艺术形象的互生关系 | 第71-74页 |
| (二)德勒兹生成思想与艺术教育的互生关系 | 第74-76页 |
| (三)艺术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的生成性取向 | 第76-80页 |
| 第二章 走向生成:艺术教育管理变革的选择 | 第80-104页 |
| 一、教育管理的生成运动:教育管理范式的历史发展和内蕴品性 | 第80-95页 |
| (一)传统时期,以教育管理科学范式为主 | 第80-84页 |
| (二)过渡时期,以教育管理人本范式为主 | 第84-87页 |
| (三)现代时期,以教育管理多元范式为主 | 第87-94页 |
| (四)生成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品性与发展趋势 | 第94-95页 |
| 二、确立艺术教育管理生成之维的意义 | 第95-104页 |
| (一)有利于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本质观 | 第96-99页 |
| (二)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生成的教育体系 | 第99-100页 |
| (三)有利于认清和克服各种教育异化现象 | 第100-101页 |
| (四)生成性:对于艺术教育管理的启示 | 第101-104页 |
| 第三章 阻断生成: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的反思 | 第104-139页 |
| 一、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的认识 | 第104-123页 |
| (一)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研究过程 | 第104-107页 |
|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107-123页 |
| 二、艺术教育管理领域反生成性的表征 | 第123-132页 |
| (一)预成可控的教育管理过程 | 第123-127页 |
| (二)以效率为轴心的管理目标 | 第127-129页 |
| (三)树状化的教育管理组织 | 第129-132页 |
| 三、艺术教育管理反生成性的根源 | 第132-139页 |
| (一)传统根源 | 第132-135页 |
| (二)现代根源 | 第135-139页 |
| 第四章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生成之维 | 第139-172页 |
| 一、激发生成: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理念的生成之维 | 第139-154页 |
| (一)确立建构特性,坚持创新理念 | 第139-144页 |
| (二)构建生态机制,和谐关系生成 | 第144-146页 |
| (三)坚持民主平等,构筑主体关系 | 第146-150页 |
| (四)建立批判机制,实现意义创生 | 第150-154页 |
| 二、块茎化组织: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组织的生成之维 | 第154-158页 |
| (一)网络化组织建构 | 第154-156页 |
| (二)学习型组织的生成 | 第156-158页 |
| 三、游牧式过程: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过程的生成之维 | 第158-164页 |
| (一)开放生成过程 | 第158-160页 |
| (二)多元互动过程 | 第160-163页 |
| (三)共建共享过程 | 第163-164页 |
| 四、生成性取向与方法: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评价的生成之维 | 第164-172页 |
| (一)生成的教育管理的评价取向 | 第164-169页 |
| (二)生成的艺术教育管理的评价方法 | 第169-172页 |
| 结语 | 第172-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5-189页 |
| 附录 | 第189-191页 |
| 后记 | 第191-195页 |
|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创作情况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