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 创新点 | 第1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徽商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 第17-24页 |
一、徽商银行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一) 徽商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 第17-18页 |
(二) 徽商银行管治架构 | 第18-19页 |
二、徽商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概况 | 第19-24页 |
(一) 徽商银行同业资产概况 | 第20-21页 |
(二) 徽商银行同业负债概况 | 第21-22页 |
(三) 徽商银行同业业务利息收入概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徽商银行同业业务面临的风险及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24-39页 |
一、徽商银行同业业务面临的风险种类及控制现状 | 第24-34页 |
(一) 信用风险 | 第24-27页 |
(二) 市场风险 | 第27-30页 |
(三) 流动性风险 | 第30-33页 |
(四) 操作风险 | 第33-34页 |
(五) 合规风险 | 第34页 |
二、徽商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 人员工作不到位 | 第35-36页 |
(二) 资产划分与指标选取尚存在问题 | 第36页 |
(三) 控制和转移风险的手段不先进 | 第36-37页 |
(四) 风险过于集中,分散情况不乐观 | 第37页 |
(五) 对风险的应对不灵敏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徽商银行与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 第39-45页 |
一、数据中心 | 第39-40页 |
二、账户划分 | 第40-42页 |
三、风险控制方法的侧重点 | 第42-43页 |
四、风险控制工作的全面性 | 第43-44页 |
五、依法合规、不偏不倚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徽商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45-50页 |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岗位分离工作 | 第45-46页 |
(一) 引进专业人才 | 第45页 |
(二) 提高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 | 第45-46页 |
(三) 加强岗位分离,落实一人一岗 | 第46页 |
二、完善与数据有关的工作 | 第46-47页 |
(一) 注重数据的累积和处理 | 第46页 |
(二) 增加监管指标科学性、多样性 | 第46-47页 |
三、加强相关机制的建设 | 第47-48页 |
(一) 建立问责与考核机制 | 第47页 |
(二) 健全交流与反馈机制 | 第47-48页 |
四、落实内部评级工作各部门的责任 | 第48页 |
(一) 专门的委员会对内部评级负最终责任 | 第48页 |
(二) 建立相应的办公室对内部评级体系的一系列工作负责 | 第48页 |
(三) 总行信贷管理部主管内部评级体系 | 第48页 |
五、保证决策、实施与监督三个过程的连续性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一、总结 | 第50页 |
二、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