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基于水溶性柱芳烃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体系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7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癌症治疗中面临的难题第17-24页
        1.2.1 常见化疗药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第17-21页
            1.2.1.1 接枝靶向性功能基团第17-18页
            1.2.1.2 构建靶向纳米载体第18-21页
        1.2.2 光动力治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第21-24页
    1.3 基于大环分子的药物递送体系第24-27页
        1.3.1 大环分子主客体络合物体系用于药物递送第24-25页
        1.3.2 大环分子杂化纳米体系用于药物递送第25页
        1.3.3 大环分子自组装形成的两亲性纳米体系用于药物递送第25-27页
    1.4 柱芳烃的介绍第27-35页
        1.4.1 柱芳烃的合成与衍生化第27-30页
            1.4.1.1 柱芳烃的合成第27-28页
            1.4.1.2 柱芳烃的衍生化第28-30页
        1.4.2 基于柱芳烃主客体化学的生物应用第30-35页
            1.4.2.1 柱芳烃主客体化学用于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第30-32页
            1.4.2.2 柱芳烃主客体化学用于药物递送和肿瘤治疗第32-35页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基于水溶性柱[6]芳烃主客体络合物的超分子光敏体系用于可持续光动力治疗第37-52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3页
        2.2.1 水溶性柱[6]芳烃的合成第38-41页
        2.2.2 水溶性柱[6]芳烃和亚甲基蓝的主客体化学研究及其光稳定的测试第41页
        2.2.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第41页
        2.2.4 ROS的测量第41-42页
        2.2.5 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测定第42页
        2.2.6 细胞成像第42页
        2.2.7 流式细胞仪分析第42页
        2.2.8 细胞毒性研究第42-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2.3.1 主客体化学分析第43-45页
        2.3.2 活性氧产生效率第45-46页
        2.3.3 细胞成像分析第46-48页
        2.3.4 细胞摄取效率第48页
        2.3.5 细胞毒性分析第48-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基于柱[6]芳烃主客体络合物和ZIF-8 的超分子杂化体系用于药物的靶向运输第52-66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实验部分第53-57页
        3.2.1 水溶性柱[6]芳烃的合成第53页
        3.2.2 半乳糖衍生物的合成第53-55页
        3.2.3 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第55-56页
        3.2.4 纳米粒子药物负载率的测定及模拟释放第56页
        3.2.5 流式细胞仪分析靶向效果第56页
        3.2.6 细胞成像第56页
        3.2.7 细胞毒性研究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3.3.1 主客体化学分析第57-58页
        3.3.2 纳米粒子的表征第58-61页
        3.3.3 纳米载体药物模拟释放第61页
        3.3.4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摄取情况第61-62页
        3.3.5 细胞成像分析第62-63页
        3.3.6 细胞毒性分析第63-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基于色氨酸修饰柱[5]芳烃和半乳糖衍生物的超分子囊泡用于协同的靶向药物运输第66-88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实验部分第67-76页
        4.2.1 TP5 的合成第67-70页
        4.2.2 化合物G-2 的合成第70-73页
        4.2.3 TP5和G-2 的主客体化学性质第73-74页
        4.2.4 囊泡的制备和表征第74页
        4.2.5 囊泡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第74页
        4.2.6 TP5与DNA相互作用的探究第74页
        4.2.7 药物的负载与模拟释放第74-75页
        4.2.8 流式细胞仪分析第75页
        4.2.9 细胞成像第75页
        4.2.10 细胞毒性研究第75页
        4.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第75-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7页
        4.3.1 主客体化学研究第76-77页
        4.3.2 TP5与DNA的相互作用探究第77-79页
        4.3.3 囊泡的性质研究第79-81页
        4.3.4 囊泡负载药物及模拟释放分析第81-82页
        4.3.5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摄取情况第82-83页
        4.3.6 细胞成像分析第83页
        4.3.7 细胞毒性分析第83-85页
        4.3.8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貌第85-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88-90页
    5.1 结论第88页
    5.2 创新点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附录第97-108页
主要仪器第108-110页
主要试剂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AP12在PRRSV抑制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石墨炔基分子自旋电子学器件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