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6页 |
1.1 PRRS概述 | 第19-25页 |
1.1.1 PRRSV受体 | 第19-20页 |
1.1.2 PRRSV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应答 | 第20-24页 |
1.1.3 PRRSV的防控 | 第24-25页 |
1.2 抗病毒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 | 第25-28页 |
1.2.1 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 | 第25页 |
1.2.2 炎症应答概述 | 第25-27页 |
1.2.3 干扰素应答概述 | 第27-28页 |
1.3 抗病毒免疫应答的调控 | 第28-41页 |
1.3.1 TLRs介导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 | 第30-32页 |
1.3.2 RLRs介导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调控 | 第32-34页 |
1.3.3 CLRs介导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调控 | 第34-37页 |
1.3.4 Siglecs介导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调控 | 第37-41页 |
1.4 DAP12简介 | 第41-42页 |
1.5 NMHC-IIA功能 | 第42-46页 |
1.5.1 NM-IIA生理学功能 | 第43-44页 |
1.5.2 NMHC-IIA病理学功能 | 第44-46页 |
第二章 DAP12在PRRSV调节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第46-65页 |
2.1 实验工具及耗材 | 第46-48页 |
2.1.1 病毒和细胞系 | 第46页 |
2.1.2 试剂及抗体 | 第46-47页 |
2.1.3 试剂配制和仪器使用 | 第47-48页 |
2.1.4 主要设备及软件 | 第4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8-54页 |
2.2.1 PAMs分离 | 第48页 |
2.2.2 病毒增殖及毒力测定 | 第48页 |
2.2.3 细胞干扰试验 | 第48-49页 |
2.2.4 细胞RNA提取、反转录以及q RT-PCR | 第49-51页 |
2.2.5 免疫印迹杂交(immunoblotting,IB) | 第51-52页 |
2.2.6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2-53页 |
2.2.7 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系 | 第53页 |
2.2.8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分析 | 第53页 |
2.2.9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3-54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54-65页 |
2.3.1 DAP12敲低增强PRRSV诱导I型干扰素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 | 第54-55页 |
2.3.2 DAP12过表达抑制PRRSV诱导IFN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 | 第55-56页 |
2.3.3 DAP12过表达抑制PRRSV感染早期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 | 第56页 |
2.3.4 DAP12敲低促进PRRSV早期感染中促炎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 | 第56-57页 |
2.3.5 PRRSV感染早期激活DAP12-Syk信号通路 | 第57-58页 |
2.3.6 PRRSV感染早期增强了DAP12和Syk的共定位 | 第58-59页 |
2.3.7 PRRSV感染增强DAP12和Syk的相互作用 | 第59-60页 |
2.3.8 Syk敲低或活性抑制促进PRRSV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 | 第60-61页 |
2.3.9 PRRSV感染过程中,Syk敲低拮抗DAP12对促炎细胞因子转录的抑制 | 第61页 |
2.3.10 PRRSV通过MAPKs(p38,ERK1/2)和NF-κB通路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 第61-62页 |
2.3.11 DAP12-Syk通路能够拮抗PRRSV诱导NF-κB、p38和ERK1/2 的活化 | 第62-63页 |
2.3.12 PRRSV感染中,DAP12-Syk通路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 | 第63-64页 |
2.3.13 讨论及分析 | 第64-65页 |
第三章 NMHC-IIA-DAP12在PRRSV抑制宿主细胞抗病毒炎症应答的机制研究 | 第65-96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实验工具及耗材 | 第65-66页 |
3.2.1 细胞和实验用毒株 | 第65页 |
3.2.2 试剂及抗体 | 第65-6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6-70页 |
3.3.1 siRNA设计与合成 | 第66页 |
3.3.2 细胞上清中TNF-α 测定 | 第66页 |
3.3.3 IP分析 | 第66页 |
3.3.4 病毒纯化 | 第66-67页 |
3.3.5 质粒构建 | 第67-68页 |
3.3.6 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68页 |
3.3.7 细胞毒性测定 | 第68页 |
3.3.8 IFA | 第68-69页 |
3.3.9 Pull-down实验 | 第69页 |
3.3.10 去糖基化处理 | 第69页 |
3.3.11 唾液酸类似物竞争pull-down | 第69页 |
3.3.12 胞核和胞浆蛋白分离 | 第69页 |
3.3.13 qRT-PCR引物合成 | 第69-70页 |
3.3.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0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70-96页 |
3.4.1 PRRSV感染早期,NMHC-IIA能够结合DAP12 | 第70-71页 |
3.4.2 PRRSV感染增强NMHC-IIA、DAP12和Syk的共定位 | 第71-72页 |
3.4.3 PRRSV感染引起NMHC-IIA和DAP12互作增强 | 第72-73页 |
3.4.4 NMHC-IIA直接结合DAP12 | 第73-75页 |
3.4.5 PRRSV诱导NMHC-IIA-DAP12-Syk通路的活化 | 第75-76页 |
3.4.6 NMHC-IIA-DAP12-Syk通路抑制能够增强PRRSV诱导促炎细胞应答 | 第76-77页 |
3.4.7 PRRSV感染早期NMHC-IIA-DAP12-Syk通路参与对促炎细胞应答的抑制 | 第77-78页 |
3.4.8 PRRSV表面唾液酸是活化NMHC-IIA-DAP12-Syk通路的配体 | 第78-79页 |
3.4.9 IIA-C是PRRSV GP5和NMHC-IIA互作的关键区域 | 第79-80页 |
3.4.10 PRRSV GP5和IIA-C的结合部分依赖于GP5表面唾液酸修饰 | 第80-81页 |
3.4.11 PRRSV表面唾液酸介导抑炎应答 | 第81-83页 |
3.4.12 唾液酸类似物可以抑制PRRSV诱导的促炎细胞应答 | 第83-84页 |
3.4.13 VSV利用NMHC-IIA-DAP12-Syk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活化 | 第84-85页 |
3.4.14 热灭活VSV刺激NMHC-IIA-DAP12-Syk通路的活化 | 第85-86页 |
3.4.15 NMHC-IIA-DAP12-Syk通路参与热灭活VSV对促炎细胞应答的抑制 | 第86-87页 |
3.4.16 热灭活VSV通过唾液酸修饰抑制促炎细胞应答 | 第87-89页 |
3.4.17 唾液酸类似物通过活化DAP12-Syk通路抑制Raw264.7 细胞中的促炎细胞应答 | 第89-90页 |
3.4.18 唾液酸类似物通过活化DAP12-Syk通路抑制PAMs中的促炎细胞应答 | 第90-91页 |
3.4.19 唾液酸类似物利用NMHC-IIA-DAP12-Syk通路抑制LPS诱导的促炎症细胞应答 | 第91-93页 |
3.4.20 讨论及分析 | 第93-96页 |
第四章 poSn-DAP12在PRRSV抑制宿主细胞I型干扰素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96-116页 |
4.1 引言 | 第96页 |
4.2 实验工具及耗材 | 第96-97页 |
4.2.1 细胞和实验用毒株 | 第96页 |
4.2.2 试剂及抗体 | 第96页 |
4.2.3 试剂配制和仪器使用。 | 第96-9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4.3.1 qRT-PCR | 第97页 |
4.3.2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 第97页 |
4.3.3 siRNA和PRRSV RNA(vRNA)转染 | 第97-98页 |
4.3.4 抑制剂试验 | 第98页 |
4.3.5 间接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 | 第98页 |
4.3.6 质粒构建和转染 | 第98-99页 |
4.3.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poSn对IFN-β 启动子的抑制 | 第99页 |
4.3.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9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99-116页 |
4.4.1 PRRSV感染能够上调poSn及IFN-α/β 表达 | 第99-100页 |
4.4.2 PRRSV感染对poSn上调呈现剂量依赖性关系 | 第100-102页 |
4.4.3 vRNA激活I型干扰素和poSn转录 | 第102-103页 |
4.4.4 IFNs能够诱导poSn基因的转录表达 | 第103-104页 |
4.4.5 IFN-STAT1通路参与poSn表达上调 | 第104页 |
4.4.6 poSn敲低增强PRRSV诱导IFN-α/β 转录的活化 | 第104-106页 |
4.4.7 PRRSV感染增强poSn和DAP12共定位 | 第106-107页 |
4.4.8 poSn-TCD和DAP12-TMD负责poSn和DAP12的互作 | 第107-108页 |
4.4.9 PRRSV感染过程中,DAP12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 | 第108-109页 |
4.4.10 poSn-DAP12通路抑制p RIG-I介导IFN-β 的转录活化 | 第109-110页 |
4.4.11 poSn敲低增强NF-κB和IRF-3 介导的I型干扰素应答 | 第110-111页 |
4.4.12 poSn-DAP12通路抑制PRRSV刺激NF-κB和IRF-3 的活化 | 第111页 |
4.4.13 poSn-DAP12通路抑制poly(I:C)刺激I型干扰素的产生 | 第111-113页 |
4.4.14 唾液酸结合位点是poSn发挥干扰素抑制功能的关键位点 | 第113-114页 |
4.4.15 讨论及分析 | 第114-116页 |
全文总结 | 第116-117页 |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6页 |
致谢 | 第136-139页 |
个人简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