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 第17-18页 |
1.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1.2.3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 | 第19-21页 |
1.2.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研究 | 第21-22页 |
1.2.5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研究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7页 |
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 | 第27-28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责任关系的理论 | 第28-29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内化与外化”的原理 | 第29-30页 |
2.2 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 第30-33页 |
2.2.1 新媒体的内涵 | 第30-31页 |
2.2.2 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 第31-33页 |
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 第33-37页 |
2.3.1 责任与责任感 | 第33-34页 |
2.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34-35页 |
2.3.3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3.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的特点 | 第37-40页 |
3.1.1 信息海量化和传播交互性带来责任感认知的提升 | 第37-38页 |
3.1.2 时空开放性和主体隐匿性带来责任感维度的扩展 | 第38页 |
3.1.3 角色虚拟化和渠道广泛化带来责任感培养的机遇 | 第38-39页 |
3.1.4 内容碎片化和传播圈群化带来责任感培养的挑战 | 第39-40页 |
3.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2.1 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为相脱节 | 第40-41页 |
3.2.2 虚拟空间责任感与现实社会责任感脱离 | 第41-42页 |
3.2.3 社会责任主体存在模糊化现象 | 第42页 |
3.2.4 自我中心和社会责任感相矛盾 | 第42-43页 |
3.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3-47页 |
3.3.1 高校责任感培养模式不完善 | 第43-44页 |
3.3.2 大学生责任主体的不成熟 | 第44-45页 |
3.3.3 新媒体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 第47-58页 |
4.1 更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念 | 第47-49页 |
4.1.1 树立“主体间性”理念,实现教育双方的平等互动 | 第47-48页 |
4.1.2 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 | 第48页 |
4.1.3 倡导“网络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 | 第48-49页 |
4.2 丰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 | 第49-51页 |
4.2.1 构建新媒体平台,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 | 第49页 |
4.2.2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 第49-50页 |
4.2.3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抵御能力 | 第50-51页 |
4.3 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 | 第51-54页 |
4.3.1 培养网络引导员,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 第51-52页 |
4.3.2 完善信息传播渠道,拓宽责任感培养平台 | 第52-53页 |
4.3.3 整合新媒体平台资源,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第53-54页 |
4.4 净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环境 | 第54-58页 |
4.4.1 积极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责任感培养的小环境 | 第55页 |
4.4.2 全力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责任感培养的大环境 | 第55-56页 |
4.4.3 重点净化网络环境,改造责任感培养的新环境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