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离子交换剂论文--合成离子交换剂论文--有机离子交换剂论文

面向碱性燃料电池和中性液流电池阴离子交换膜结构设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46页
    1.1 碱性燃料电池第12-14页
    1.2 中性液流电池第14-16页
    1.3 离子交换膜第16-19页
        1.3.1 阳离子交换膜第17-18页
        1.3.2 阴离子交换膜第18-19页
    1.4 阴离子交换膜结构设计第19-36页
        1.4.1 功能基团第22-24页
        1.4.2 聚合物主链第24-29页
        1.4.3 聚合物侧链第29-33页
        1.4.4 聚合物网络第33-36页
    1.5 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第36-44页
        1.5.1 聚合单体制备阴离子交换膜第36-40页
        1.5.2 对现有聚合物改性制备阴离子交换膜第40-44页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44-46页
第2章 耐碱纺锤型阴离子交换膜第46-58页
    2.1 研究背景第46-47页
    2.2 实验部分第47-50页
        2.2.1 实验原料第47页
        2.2.2 合成溴化聚苯醚第47页
        2.2.3 合成对溴代烷基醚苯甲醛第47-48页
        2.2.4 Wittig反应第48页
        2.2.5 膜制备第48页
        2.2.6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48-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56页
        2.3.1 聚合物合成与膜制备第50-51页
        2.3.2 IEC和氢氧根离子电导率第51-53页
        2.3.3 水含量(WU)和线性溶胀率(SR)第53-54页
        2.3.4 甲醇渗透率第54页
        2.3.5 机械和热稳定性第54-55页
        2.3.6 碱稳定性第55-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可回收阴离子交换膜第58-70页
    3.1 研究背景第58-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3.2.1 实验材料第59页
        3.2.2 季铵化聚苯醚膜(QPPO)的制备第59-60页
        3.2.3 可逆交联膜(RC-QPPO)的制备第60页
        3.2.4 RC-QPPO的回收和重铸第60页
        3.2.5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60-6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1-69页
        3.3.1 合成AcS-QPPO第61-62页
        3.3.2 AcS-QPPO膜的交联和回收第62-63页
        3.3.3 RC-QPPO电导率第63-65页
        3.3.4 RC-QPPO水溶胀第65-66页
        3.3.5 RC-QPPO机械性能第66页
        3.3.6 RC-QPPO的回收和再利用第66-67页
        3.3.7 碱稳定性测试第67-68页
        3.3.8 H2/O_2燃料电池测试第68-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自修复阴离子交换膜第70-84页
    4.1 研究背景第70-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4页
        4.2.1 实验原料第71页
        4.2.2 2-((4-乙烯基苄氧基)甲基)呋喃第71-72页
        4.2.3 聚对氯甲基苯乙烯第72页
        4.2.4 嵌段聚合物制备第72页
        4.2.5 阴离子交换膜制备第72-73页
        4.2.6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81页
        4.3.1 自修复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第74-77页
        4.3.2 膜电导率和水溶胀第77-78页
        4.3.3 热性能第78-79页
        4.3.4 形貌自修复第79-80页
        4.3.5 机械强度第80页
        4.3.6 中性液流电池性能第80-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来源的龙须菜硫酸寡糖和Butyrolactone-Ⅰ的抗食物过敏活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求职者视角的科普组织吸引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