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7页
    1.1 癌症的治疗现状第13页
    1.2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第13-17页
        1.2.1 基于实体瘤EPR效应的肿瘤被动靶向药物载体系统第15-16页
        1.2.2 基于主动靶向的药物载体系统第16-17页
    1.3 肿瘤微环境触发的纳米药物设计策略第17-27页
        1.3.1 基于肿瘤微酸环境设计的载体第20-22页
        1.3.2 基于肿瘤细胞分泌的酶设计的载体第22-23页
        1.3.3 基于细胞内外氧化还原电位设计的载体第23-24页
        1.3.4 基于低氧环境的载体设计的载体第24-25页
        1.3.5 基于胞内ROS微环境的纳米载体设计第25-26页
        1.3.6 基于胞内ATP微环境的纳米载体设计第26-27页
        1.3.7 其他刺激响应性的载体第27页
    1.4 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纳米载体第27-38页
        1.4.1 调控乏氧微环境的纳米载体第28-35页
        1.4.2 调控微酸微环境的纳米载体第35-37页
        1.4.3 调控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纳米载体第37-38页
    1.5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47页
第二章 多级复合纳米滴通过改善肿瘤乏氧增敏放疗的研究第47-75页
    2.1 引言第47-50页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50-56页
        2.2.1 实验材料第50页
        2.2.2 合成十二硫醇修饰的3nm金颗粒第50-51页
        2.2.3 包载PFOB的脂质体-金颗粒复合纳米滴的制备第51页
        2.2.4 监测颗粒在超声触发下,氧气的释放情况第51页
        2.2.5 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检测第51页
        2.2.6 细胞种类及培养第51-52页
        2.2.7 MTT方法检测NDr(Au+PFOB+O_2)对EMT-6肿瘤细胞的毒性第52页
        2.2.8 NDr(Au+PFOB+O_2)对于DNA的损伤检测第52-53页
        2.2.9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Dr(Au+PFOB+O_2)的放疗增敏效果第53页
        2.2.10 NDr(Au+PFOB+O_2)对于EMT-6细胞的乏氧缓解情况检测第53页
        2.2.11 EMT-6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含量检测第53-54页
        2.2.12 动物第54页
        2.2.13 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的构建第54页
        2.2.14 药代动力学评价第54-55页
        2.2.15 纳米滴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情况第55页
        2.2.16 肿瘤组织中乏氧情况检测第55页
        2.2.17 肿瘤治疗实验第55-56页
        2.2.18 免疫组化第56页
        2.2.19 统计学差异分析第5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6-69页
        2.3.1 构筑载O_2的脂质体-金纳米滴(NDr(Au+PFOB+O_2))第56页
        2.3.2 纳米滴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第56-59页
        2.3.3 金纳米颗粒在肿瘤细胞水平的放疗增敏第59-60页
        2.3.4 克隆形成验证金颗粒的放疗增敏特性第60-61页
        2.3.5 超声触发纳米滴释放O_2第61页
        2.3.6 纳米滴缓解肿瘤细胞乏氧第61-63页
        2.3.7 细胞水平探究纳米滴放疗增敏机制第63-64页
        2.3.8 纳米滴的体内血液循环第64-65页
        2.3.9 NDr(Au+PFOB+O_2)体内分布第65-66页
        2.3.10 NDr(Au+PFOB+O_2)缓解肿瘤乏氧第66-67页
        2.3.11 NDr(Au+PFOB+O_2)联合放疗抑制肿瘤生长第67-69页
        2.3.12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第69页
    2.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第三章 基于水分解材料缓解肿瘤乏氧增强光动力学疗效第75-95页
    3.1 引言第75-76页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76-81页
        3.2.1 实验材料第76页
        3.2.2 红细胞的提取与制备第76-77页
        3.2.3 iRGD-C_(18)对红细胞的修饰第77页
        3.2.4 iRGD修饰的红细胞膜的提取与制备第77页
        3.2.5 制备GDYO@i-RBM纳米片第77页
        3.2.6 SDS-PAGE蛋白分析第77-78页
        3.2.7 监测光照条件下GDYO的产氧情况第78页
        3.2.8 监测光照条件下GDYO的~1O_2产生情况第78页
        3.2.9 监测光照条件下GDYO的光热转化效率情况第78页
        3.2.10 GDYO材料对于EMT-6细胞的乏氧缓解情况检测第78页
        3.2.11 EMT-6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含量检测第78-79页
        3.2.12 死活染色检测光照下GDYO产生的细胞毒性检测第79页
        3.2.13 药代动力学评价第79页
        3.2.14 GDYO@i-RBM纳米片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情况第79-80页
        3.2.15 光照作用下肿瘤温度检测第80页
        3.2.16 肿瘤组织中乏氧情况检测第80页
        3.2.17 肿瘤组织中~1O_2产生情况检测第80页
        3.2.18 肿瘤治疗实验第80-81页
        3.2.19 免疫组化第81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1-91页
        3.3.1 构筑iRGD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被的GDYO纳米片第81-82页
        3.3.2 GDYO@i-RBM性能表征第82-83页
        3.3.3 GDYO@i-RBM缓解细胞乏氧、提高ROS产生第83-84页
        3.3.4 GDYO@i-RBM联合PDT和PTT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第84-85页
        3.3.5 活体显微镜观察纳米片的肿瘤血管靶向及渗透第85-86页
        3.3.6 GDYO@i-RBM体内血液循环第86页
        3.3.7 GDYO@i-RBM体内分布及肿瘤富集第86-87页
        3.3.8 GDYO@i-RBM体内光热曲线第87-88页
        3.3.9 GDYO@i-RBM在肿瘤内产生的微光热增强血液灌注第88页
        3.3.10 GDYO@i-RBM缓解肿瘤乏氧第88-89页
        3.3.11 GDYO@i-RBM联合光热光动力学抑制肿瘤生长第89-90页
        3.3.12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第90-91页
    3.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第四章 肿瘤酸度活化TAT肽靶向的纳米药物用于克服肿瘤顺铂耐药第95-129页
    4.1 引言第95-96页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96-104页
        4.2.1 实验材料第96-97页
        4.2.2 环状磷酸酯单体3-MeBEP的合成第97页
        4.2.3 聚合物的合成第97-98页
        4.2.4 合成疏水性Pt(Ⅳ)前药cis, cis,trans-[Pt(NH_3)_2Cl_2(OOC(CH_2)8CH_3)_2]第98页
        4.2.5 制备载药颗粒第98-99页
        4.2.6 监测酸敏感颗粒不同时间点DA的响应性降解程度第99页
        4.2.7 不同pH条件下,载药颗粒的药物释放实验第99页
        4.2.8 纳米颗粒的稳定性检测及蛋白吸附第99-100页
        4.2.9 细胞种类及培养第100页
        4.2.10 MTT方法检测耐药肿瘤细胞A549R对顺铂的耐药性第100页
        4.2.1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顺铂耐药及敏感细胞Ctr1蛋白表达的差异第100页
        4.2.12 在不同pH条件下DATAT-NP/Pt进入A549R细胞的能力第100-101页
        4.2.13 A549R细胞摄取的铂含量第101页
        4.2.14 检测细胞中DNA-Pt复合物的含量第101-102页
        4.2.15 MTT方法评估不同pH条件下颗粒对A549R细胞的杀伤能力第102页
        4.2.16 细胞凋亡实验第102页
        4.2.17 动物第102页
        4.2.18 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的构建第102-103页
        4.2.19 肿瘤治疗实验第103页
        4.2.20 免疫组化第103页
        4.2.21 药代动力学评价第103页
        4.2.22 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情况第103-104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4-127页
        4.3.1 肿瘤酸度响应TAT肽靶向的嵌段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104-111页
        4.3.2 肿瘤基质酸度响应TAT肽靶向的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第111-112页
        4.3.3 颗粒pH响应性检测第112-113页
        4.3.4 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第113-114页
        4.3.5 检测颗粒蛋白吸附量第114-115页
        4.3.6 A549R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第115页
        4.3.7 A549R细胞在不同pH条件下对DATAT-NP/Pt的摄取第115-117页
        4.3.8 细胞外排实验第117-118页
        4.3.9 DATAT-NP/Pt颗粒富集核周区域第118-119页
        4.3.10 载药颗粒形成DNA-Pt加合物的能力第119-120页
        4.3.11 细胞凋亡实验第120-121页
        4.3.12 MTT方法评估不同pH条件下颗粒对A549R细胞的杀伤能力第121-122页
        4.3.13 肿瘤治疗实验第122-124页
        4.3.14 免疫组化第124页
        4.3.15 载药颗粒循环实验第124-125页
        4.3.16 肿瘤富集实验第125-127页
    4.4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29页
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第129-131页
附录二 常规试剂第131-133页
附录三 主要溶液配制第133-135页
附录四 常规实验方法及检测条件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偿二代下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
下一篇:信息冲击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A股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