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多肽的组装结构及其缓释抗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抗菌肽的简介 | 第11-17页 |
1.1.1 抗菌肽的来源 | 第12-13页 |
1.1.2 抗菌肽的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1.1.3 抗菌机理 | 第14-17页 |
1.2 抗菌肽的设计 | 第17-20页 |
1.2.1 残基取代 | 第17-18页 |
1.2.2 截取拼接 | 第18-19页 |
1.2.3 模拟筛选 | 第19-20页 |
1.3 抗菌肽与自组装多肽 | 第20-24页 |
1.3.1 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2 抗菌机理 | 第22-23页 |
1.3.3 阳离子自组装多肽的构建 | 第23-24页 |
1.4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26页 |
1.4.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阳离子多肽单体的抗菌性能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6-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7页 |
2.2.3 菌种和细胞 | 第27页 |
2.2.4 溶液试剂和培养基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3.1 多肽净电荷模拟 | 第28页 |
2.3.2 多肽单体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3 圆二色谱(CD)测试 | 第29页 |
2.3.4 抗菌测试 | 第29-30页 |
2.3.5 多肽-脂质体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2.3.6 细胞毒性测试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4.1 多肽净电荷模拟 | 第32-33页 |
2.4.2 抗菌活性表征 | 第33-35页 |
2.4.3 圆二色谱(CD)表征 | 第35-36页 |
2.4.4 抗菌机制探究 | 第36-38页 |
2.4.5 细胞毒性分析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阳离子多肽纳米纤维的缓释抗菌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试剂和设备 | 第40-4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1-42页 |
3.2.3 菌种 | 第42页 |
3.2.4 溶液试剂和培养基 | 第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3.1 自组装结构和解组装结构制备 | 第42-43页 |
3.3.2 自组装结构表征测试 | 第43页 |
3.3.3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模拟 | 第43-44页 |
3.3.4 抗菌测试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4.1 自组装与解组装纳米结构表征 | 第45-51页 |
3.4.2 分子间作用能模拟 | 第51-52页 |
3.4.3 多肽自组装和解组装过程模拟 | 第52页 |
3.4.4 纳米结构的缓释抗菌表征 | 第52-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阳离子多肽的寡聚体结构 | 第55-5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试剂和设备 | 第55-56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55-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3.1 寡聚体制备 | 第56页 |
4.3.2 寡聚体表征测试 | 第56-5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4.4.1 自组装纳米结构表征 | 第57-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