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0-23页 |
1 绪论 | 第23-49页 |
1.1 复杂薄壁零件的应用及制造技术 | 第23-27页 |
1.1.1 航空复杂薄壁零件 | 第23-24页 |
1.1.2 液压成形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1.1.3 高应变速率成形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1.2 铝合金高应变速率力学性能及成形极限 | 第27-31页 |
1.2.1 高应变速率力学性能 | 第27-28页 |
1.2.2 板材成形极限测试方法 | 第28-30页 |
1.2.3 液压成形极限测试的难题 | 第30-31页 |
1.3 冲击液压成形固-液-固冲击传载特性 | 第31-39页 |
1.3.1 冲击成形的分类与判定 | 第31-33页 |
1.3.2 单冲击体冲击传载特性 | 第33-34页 |
1.3.3 双冲击体冲击传载特性 | 第34-39页 |
1.3.4 液室不同位置的压力计算问题 | 第39页 |
1.4 冲击液压成形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 | 第39-47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40-44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44-45页 |
1.4.3 冲击液压成形设备的驱动问题 | 第45-4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7-49页 |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7页 |
1.5.2 冲击液压成形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47-49页 |
2 5A06铝合金高应变速率力学性能和冲击液压成形极限 | 第49-70页 |
2.1 霍普金森拉杆实验 | 第49-52页 |
2.1.1 霍普金斯拉杆实验原理 | 第49-50页 |
2.1.2 板材试样霍普金森拉杆实验信号优化 | 第50-52页 |
2.2 高应变速率力学性能 | 第52-56页 |
2.2.1 修正型Johnson-Cook硬化模型 | 第52-54页 |
2.2.2 高应变速率各向异性系数 | 第54-56页 |
2.3 全区域无摩擦冲击液压成形极限 | 第56-60页 |
2.3.1 冲击液压成形极限实验装置 | 第56-58页 |
2.3.2 全区域无摩擦冲击液压成形极限图 | 第58-60页 |
2.4 高应变速率成形极限理论计算 | 第60-69页 |
2.4.1 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 第61-62页 |
2.4.2 成形极限理论计算模型 | 第62-67页 |
2.4.3 成形极限理论计算结果 | 第67-6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3 冲击液压成形“固-液-固”冲击传载特性理论 | 第70-91页 |
3.1 固-液冲击界面压力理论分析 | 第70-73页 |
3.1.1 应力波的一般表达 | 第70-71页 |
3.1.2 应力波的压力 | 第71-72页 |
3.1.3 固-液冲击界面压力的理论计算 | 第72-73页 |
3.2 液体介质压力理论分析 | 第73-80页 |
3.2.1 压力传播守恒条件 | 第73-75页 |
3.2.2 压力传播的数值计算 | 第75-76页 |
3.2.3 压力传播的动态压缩算法 | 第76-79页 |
3.2.4 液体最大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0页 |
3.3 液-固界面压力理论分析 | 第80-86页 |
3.3.1 压力传播粒子速度解法 | 第80-82页 |
3.3.2 冲击速度和粒子速度关系 | 第82-83页 |
3.3.3 液-固界面峰值压力理论分析 | 第83-84页 |
3.3.4 液-固界面冲击压力衰减特性 | 第84-86页 |
3.4 冲击液压成形“固-液-固”冲击传载的计算方法 | 第86-90页 |
3.4.1 应力波三维守恒方程 | 第86-88页 |
3.4.2 冲击液压成形“固-液-固”冲击传载三维数值计算方法 | 第88-9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4 冲击液压成形“固-液-固”冲击传载特性实验研究 | 第91-113页 |
4.1 “固-液-固”冲击传载特性实验装置设计 | 第91-92页 |
4.2 PVDF动态压力采集 | 第92-95页 |
4.2.1 PVDF压电薄膜及其应用 | 第92-93页 |
4.2.2 PVDF动态压力传感器的制作 | 第93-94页 |
4.2.3 PVDF动态压力传感器的使用 | 第94-95页 |
4.3 冲击液压成形“固-液-固”冲击传载空间特性 | 第95-108页 |
4.3.1 “固-液-固”冲击压力传播过程 | 第96-98页 |
4.3.2 “固-液-固”冲击压力三维分布 | 第98-100页 |
4.3.3 “固-液-固”冲击压力时程曲线 | 第100页 |
4.3.4 “固-液-固”冲击压力传播空间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00-108页 |
4.4 液-固界面压力时间特性 | 第108-112页 |
4.4.1 液-固界面压力倍增系数计算 | 第108-110页 |
4.4.2 液-固界面压力衰减时间常数 | 第110-111页 |
4.4.3 液-固界面压力能量特性 | 第111-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5 冲击液压成形设备设计及航空复杂薄壁零件冲击液压成形 | 第113-137页 |
5.1 冲击液压成形设备设计 | 第113-122页 |
5.1.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113-115页 |
5.1.2 冲击体质量和速度设计 | 第115-116页 |
5.1.3 气-液组合驱动技术 | 第116-120页 |
5.1.4 油路设计 | 第120-121页 |
5.1.5 液-固界面压力分析 | 第121-122页 |
5.1.6 设备性能参数 | 第122页 |
5.2 典型航空复杂薄壁钣金零件冲击液压成形分析 | 第122-127页 |
5.2.1 成形工艺性分析 | 第122-124页 |
5.2.2 一道次成形过程分析 | 第124-126页 |
5.2.3 两道次成形过程分析 | 第126-127页 |
5.3 典型航空复杂薄壁钣金零件冲击液压成形实验 | 第127-135页 |
5.3.1 一道次成形实验 | 第127-128页 |
5.3.2 两道次成形实验 | 第128-130页 |
5.3.3 厚向应变分析 | 第130-131页 |
5.3.4 中间热处理对两道次成形过程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5.3.5 低塑性2B06铝合金冲击液压成形 | 第133-134页 |
5.3.6 冲击液压成形冲孔和冲裁功能 | 第134-135页 |
5.4 冲击液压成形技术指标分析 | 第135-1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6.1 结论 | 第137-140页 |
6.2 创新点 | 第140页 |
6.3 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