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9-20页 |
1 绪论 | 第20-4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3页 |
1.1.1 微藻及其特点 | 第20-21页 |
1.1.2 微藻产业应用及前景 | 第21-22页 |
1.1.3 微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限制因素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第23-37页 |
1.2.1 碳源 | 第23-26页 |
1.2.2 pH | 第26-28页 |
1.2.3 混合的作用及其成本 | 第28-29页 |
1.2.4 溶解氧气 | 第29页 |
1.2.5 微藻培养系统 | 第29-35页 |
1.2.6 微藻收获技术 | 第35-37页 |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7-41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37-38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2 波浪能驱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研究 | 第41-58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8页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45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2.3.1 人工波浪条件下的微藻生长情况 | 第48-50页 |
2.3.2 漂浮反应器内溶氧(DO)积累情况 | 第50-51页 |
2.3.3 漂浮反应器中混合和传质的研究 | 第51-53页 |
2.3.4 自然波浪条件下的微藻生长情况 | 第53-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放大及螺旋藻的培养 | 第58-71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8-5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3.3.1 碳酸氢钠浓度对S.platensis生长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2 碳酸氢钠浓度对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3 纯氧对S.platensis生长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4 培养液层厚度对S.platensis生长和反应器产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5 漂浮反应器中温度的变化(1.0 m~2) | 第67-68页 |
3.3.6 漂浮光反应器10 m~2放大研究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水动力学研究 | 第71-87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7页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1-7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4.3.1 波高和周期对反应器响应运动的影响 | 第77-80页 |
4.3.2 波高和周期对锚绳受力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3 液层厚度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4 锚定系统的影响 | 第84-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富油新绿藻碱性絮凝收获及其培养基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培养的研究 | 第87-100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7-8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9页 |
5.3.1 碳酸氢钠浓度对N.oleoabundans生长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2 碳酸氢钠浓度对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3 循环培养的研究 | 第93-96页 |
5.3.4 Ca~(2+)对絮凝采收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5 N.oleoabundans自絮凝的研究 | 第97-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创新点 | 第101页 |
6.3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