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 小麦赤霉病的分布和危害 | 第10页 |
2 小麦赤霉病菌种类和特征 | 第10-11页 |
2.1 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 | 第10-11页 |
2.2 小麦赤霉病菌的特征 | 第11页 |
3 禾谷镰孢菌毒素 | 第11-13页 |
3.1 毒素种类 | 第11-12页 |
3.2 禾谷镰孢菌毒素检测 | 第12-13页 |
4 禾谷镰孢菌致病相关基因概况与遗传转化 | 第13页 |
5 MFS超家族转运蛋白结构基础与转运机制 | 第13-14页 |
6 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6.1 真菌病毒概况 | 第14-15页 |
6.2 真菌病毒的分类 | 第15-16页 |
6.3 真菌病毒的应用和挑战 | 第16页 |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 第16-18页 |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7.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4-64页 |
第一章 赤霉菌中一个MFS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24-54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1.2 培养基 | 第25-26页 |
1.3 试剂 | 第26页 |
1.4 MFS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26-27页 |
1.5 禾谷镰孢菌基因组DNA与PHYG1.4质粒的提取 | 第27页 |
1.6 基因FGSG_02824.3的敲除 | 第27-32页 |
1.7 禾谷镰孢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32-34页 |
1.8 敲除突变体的回复 | 第34-35页 |
1.9 Southern杂交 | 第35-36页 |
1.10 FGSG_02824敲除体和回复体生物学特性 | 第36-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0页 |
2.1 敲除片段的获得 | 第38-39页 |
2.2 敲除突变体的PCR验证 | 第39-41页 |
2.3 FGSG_02824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回补转化子的获得 | 第41-43页 |
2.4 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43-45页 |
2.5 突变体生物学特征观察 | 第45-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二章 禾谷镰孢菌中真菌病毒分析 | 第54-64页 |
前言 | 第5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1.2 所用溶液配方 | 第55页 |
1.3 dsRNA提取和纯化 | 第55页 |
1.4 真菌病毒dsRNA的克隆和测序 | 第55-56页 |
1.5 带毒菌株的菌尖分离和生物学性状观察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2.1 带毒菌株所含dsRNA片段 | 第56-57页 |
2.2 dsR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2.3 带毒菌株和脱毒菌株菌落形态观察和生长速度测定 | 第58-59页 |
2.4 带毒菌株和脱毒菌株产孢能力的比较 | 第59-60页 |
2.5 带毒菌株与脱毒菌株致病力的比较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6页 |
一、本文获得的主要结果 | 第64页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4页 |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