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12页 |
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37页 |
1.1 全球二叠纪中期至三叠纪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及海洋、陆地生态系统演化综述 | 第24-27页 |
1.2 古生物群落动态模拟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3 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第31-34页 |
1.4.1 古群落稳定性与生物大灭绝和复苏过程 | 第31-32页 |
1.4.2 二叠纪-三叠纪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幕式变化 | 第32-34页 |
1.5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6 完成工作量统计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古生物群落数学模拟原理、方法与过程 | 第37-47页 |
2.1 古生物数据库的建立 | 第37-38页 |
2.1.1 分类学数据 | 第37-38页 |
2.1.2 形态学、古生态学数据 | 第38页 |
2.2 古食物网重建的可靠性分析 | 第38-41页 |
2.3 种一级的古食物网重建 | 第41-44页 |
2.4 古群落动态的数学模拟—Cascading Extinction on Graphs (CEG)模型介绍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新疆北部中二叠世-早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 第47-69页 |
3.1 研究区古地理背景 | 第47-49页 |
3.2 新疆北部中二叠世-早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古食物网重建 | 第49-55页 |
3.2.1 新疆北部中二叠世-早侏罗世化石数据库 | 第49页 |
3.2.2 化石记录完整性的检验 | 第49-51页 |
3.2.3 新疆北部中二叠世-早侏罗世古食物网特征 | 第51-55页 |
3.3 中二叠世-早侏罗世古群落组成与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3.3.1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3.3.2 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3.4 CEG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3.4.1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3.4.2 分析结果 | 第57-61页 |
3.5 陆地古生态系统稳定性在中显生宙三次生物大灭绝前、后的变化 | 第61-69页 |
3.5.1 瓜德鲁普世末生物大灭绝 | 第61-63页 |
3.5.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和复苏 | 第63-65页 |
3.5.3 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 | 第65-67页 |
3.5.4 与非洲南部古群落动态的对比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华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 第69-92页 |
4.1 研究区的古地理背景 | 第69-71页 |
4.2 华南地区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重建 | 第71-79页 |
4.2.1 华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化石数据库 | 第71-72页 |
4.2.2 华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食物网特征 | 第72-79页 |
4.3 古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4.4 CEG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81-86页 |
4.5 二叠纪至三叠纪海洋古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特征 | 第86-92页 |
4.5.1 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群落稳定性的变化 | 第86-88页 |
4.5.2 青岩地区早中三叠世海洋无脊椎动物古群落稳定性的变化 | 第88-89页 |
4.5.3 华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海洋脊椎动物古群落稳定性的变化 | 第89-92页 |
第五章 草莓状黄铁矿方法恢复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原理、方法和实例 | 第92-119页 |
5.1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指示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原理 | 第92-96页 |
5.1.1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 | 第92-93页 |
5.1.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指示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93-94页 |
5.1.3 草莓状黄铁矿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94-96页 |
5.2 草莓状黄铁矿样品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第96-97页 |
5.2.1 样品制备 | 第96-97页 |
5.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及能谱分析 | 第97页 |
5.3 后期氧化作用对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的影响评价 | 第97-102页 |
5.3.1 草莓状黄铁矿的氧化特征 | 第97-101页 |
5.3.2 氧化作用对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影响评价 | 第101-102页 |
5.4 应用草莓状黄铁矿方法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个例研究 | 第102-115页 |
5.4.1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 | 第102-104页 |
5.4.2 印度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 | 第104-111页 |
5.4.3 印度克什米尔Barus Spur剖面 | 第111-115页 |
5.5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两幕式的海洋缺氧事件及生物的响应 | 第115-119页 |
5.5.1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变化的全球对比 | 第115-116页 |
5.5.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两幕式缺氧事件及生物的响应 | 第116-119页 |
第六章 华南斜坡相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变历史. | 第119-131页 |
6.1 研究剖面介绍 | 第119-120页 |
6.1.1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和马家山南坡剖面 | 第119-120页 |
6.1.4 贵州贵阳青岩剖面 | 第120页 |
6.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变化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解释 | 第120-125页 |
6.2.2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 | 第120-122页 |
6.2.3 安徽巢湖马家山南坡剖面 | 第122-124页 |
6.2.4 贵州贵阳青岩剖面 | 第124-125页 |
6.3 华南斜坡相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变历史 | 第125-128页 |
6.3.1 长兴期末到Smithian亚期末 | 第125-127页 |
6.3.2 中-晚Spathian亚期 | 第127-128页 |
6.3.3 早-中安尼期 | 第128页 |
6.4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洋不同沉积相区氧化-还原状态对比研究 | 第128-131页 |
第七章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的环境影响机制 | 第131-137页 |
7.1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环境响应 | 第131-133页 |
7.2 早-中三叠世生物的复苏及环境响应 | 第133-13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7-14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7-138页 |
8.2 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8.3 存在的问题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65页 |
附件 | 第165-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