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 | 第14-15页 |
1.2 染色织物剥色 | 第15-18页 |
1.2.1 化学法剥色 | 第15-16页 |
1.2.2 生物法剥色 | 第16-17页 |
1.2.3 高级氧化法剥色 | 第17-18页 |
1.3 电化学氧化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试剂 | 第24页 |
2.1.2 染料 | 第24-25页 |
2.1.3 仪器 | 第25-26页 |
2.1.4 材料 | 第26页 |
2.2 棉织物的漂白与染色 | 第26-27页 |
2.3 染色棉织物的电化学剥色 | 第27页 |
2.4 棉织物分析 | 第27-29页 |
2.4.1 K/S值的测定及剥色率 | 第27-28页 |
2.4.2 色彩空间值测定及白度指数 | 第28页 |
2.4.3 重量损失率 | 第28-29页 |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2.5 剥色出水水质 | 第29-31页 |
2.5.1 化学需氧量测定 | 第29-30页 |
2.5.2 吡啶、喹啉和苯酚浓度的测定 | 第30页 |
2.5.3 脱色率的计算 | 第30页 |
2.5.4 中间产物的分析 | 第30-31页 |
2.6 能耗计算 | 第31-32页 |
第3章 钌铱钦电极对活性黑5染色棉织物在水、吡啶、苯酚溶液中的剥色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3.3.1 电流密度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剥色液类型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3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棉织物层数对剥色效果和剥色出水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5 电化学剥色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6 染色棉织物的电化学剥色机理 | 第42-43页 |
3.3.7 废旧针织棉织物的电化学剥色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在活性电极上的电化学剥色影响因素研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4.3.1 染料类型和色深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2 不同氧化物涂层阳极和剥色液类型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49-53页 |
4.3.3 不同氧化物涂层阳极和剥色液类型对剥色出水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4 不同氧化物涂层阳极对剥色后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β-PbO_2电极对染色棉织物在水、吡啶、喹琳和苯酚溶液中的剥色 | 第58-77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5页 |
5.3.1 电流密度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2 剥色时间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3 染色棉织物色深对剥色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4 剥色液类型对剥色效果和剥色出水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5 剥色液中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8-72页 |
5.3.6 剥色前后织物的FTIR分析 | 第72-74页 |
5.3.7 废旧针织棉织物的电化学剥色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在染料废水中的电化学剥色 | 第77-93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2页 |
6.3.1 电极类型对织物剥色效果和剥色液中染料脱色率的影响 | 第78-81页 |
6.3.2 染料类型对织物剥色率和剥色液中染料脱色率的影响 | 第81-85页 |
6.3.3 剥色液多次利用对织物剥色效果的影响和剥色出水水质的变化 | 第85-89页 |
6.3.4 剥色液中的染料对剥色后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89-90页 |
6.3.5 废旧棉织物在染料废水中的电化学剥色 | 第90-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7.2 课题的主要创新及特色 | 第94-9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