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原生生物概述 | 第15-16页 |
1.2 海洋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多样性 | 第16-21页 |
1.2.1 Stramenopiles类群 | 第16-19页 |
1.2.2 Alveolata类群 | 第19-20页 |
1.2.3 Radiolaria类群 | 第20页 |
1.2.4 Hacrobia类群 | 第20-21页 |
1.2.5 Archaeplastida类群 | 第21页 |
1.2.6 Excavata类群 | 第21页 |
1.3 海洋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历程 | 第21-29页 |
1.3.1 早期原生生物形态学研究 | 第21-22页 |
1.3.2 海洋原生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 | 第22-29页 |
1.4 本论文设计与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珠江口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30-46页 |
2.1 珠江口概况 | 第30-31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31页 |
2.2.2 样品处理 | 第31-32页 |
2.2.3 生物信息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 | 第32-42页 |
2.3.1 环境参数 | 第32-33页 |
2.3.2 α多样性 | 第33-36页 |
2.3.3 β多样性 | 第36-42页 |
2.3.4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2.4 讨论 | 第42-45页 |
2.4.1 河口原生生物多样性 | 第42-43页 |
2.4.2 原生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43-44页 |
2.4.3 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南海断面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46-79页 |
3.1 南海概况 | 第46-4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47-48页 |
3.2.2 样品处理 | 第48-49页 |
3.2.3 生物信息分析 | 第49页 |
3.3 结果 | 第49-73页 |
3.3.1 环境参数 | 第49-52页 |
3.3.2 α多样性 | 第52-56页 |
3.3.3 β多样性 | 第56-69页 |
3.3.4 丰富种与稀有种 | 第69-72页 |
3.3.5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3.4 讨论 | 第73-78页 |
3.4.1 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布 | 第73-74页 |
3.4.2 原生生物分布 | 第74-76页 |
3.4.3 丰富种和稀有种 | 第76-77页 |
3.4.4 原生生物特殊类群 | 第77-78页 |
3.5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厦门近岸原生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79-114页 |
4.1 厦门近岸水域概况 | 第7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9-81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79-81页 |
4.2.2 样品处理 | 第81页 |
4.2.3 生物信息分析 | 第81页 |
4.3 结果 | 第81-109页 |
4.3.1 环境参数 | 第81-83页 |
4.3.2 α多样性 | 第83-88页 |
4.3.3 β多样性 | 第88-96页 |
4.3.4 丰富种与稀有种 | 第96-99页 |
4.3.5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99-109页 |
4.4 讨论 | 第109-113页 |
4.4.1 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差异 | 第109页 |
4.4.2 原生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 第109-111页 |
4.4.3 年际原生生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因子 | 第111-112页 |
4.4.4 丰富种和稀有种 | 第112-113页 |
4.5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本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5.1 重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5.2 创新点 | 第115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