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1.1 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学研究 | 第10-11页 |
1.1.2 石松类和蕨类的区系研究 | 第11-12页 |
1.1.3 石松类和蕨类的生态学研究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2.1.1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15页 |
2.1.2 地质、地貌与土壤概况 | 第15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5页 |
2.1.4 植被概况 | 第15-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2.2.1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6页 |
2.2.2 区系组成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3 区系地理成分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2.4 区系相似性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2.5 重要值计算方法 | 第17页 |
2.2.6 生态位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7 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6页 |
3.1 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组成 | 第20页 |
3.2 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区系地理成分 | 第20-29页 |
3.2.1 科的区系地理成分 | 第20-25页 |
3.2.2 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 第25-26页 |
3.2.3 种的区系地理成分 | 第26-29页 |
3.3 与其它7个地区石松类和蕨类区系的联系 | 第29-30页 |
3.4 五指山珍稀濒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 第30-31页 |
3.5 海南新记录植物 | 第31-33页 |
3.5.1 无叶莲属和疏花无叶莲 | 第31-32页 |
3.5.2 信宜铁角蕨 | 第32-33页 |
3.5.3 乌来凸轴蕨 | 第33页 |
3.6 五指山草本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重要值特征 | 第33-36页 |
3.7 五指山草本层主要石松类和蕨类生态位特征 | 第36-42页 |
3.7.1 生态位宽度 | 第36页 |
3.7.2 生态位相似性 | 第36-37页 |
3.7.3 生态位重叠 | 第37-42页 |
3.8 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42-46页 |
3.8.1 物种丰富度 | 第42-43页 |
3.8.2 α多样性 | 第43-44页 |
3.8.3 β多样性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1页 |
4.1 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性质 | 第46-47页 |
4.2 五指山在海南石松类和蕨类区系中的地位 | 第47页 |
4.3 五指山与其它七个地区石松类和蕨类区系的联系 | 第47-48页 |
4.4 五指山草本层石松类和蕨类的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的关系 | 第48页 |
4.5 五指山草本层石松类和蕨类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关系 | 第48-49页 |
4.6 五指山草本层石松类和蕨类群落的稳定性 | 第49页 |
4.7 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附录 | 第60-67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