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28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三、研究框架及思路 | 第20-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哲学解读 | 第28-54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过程中哲学基础的演变 | 第28-40页 |
一、主体性哲学的兴衰成败 | 第28-35页 |
二、主体间性哲学的承前继后 | 第35-40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逻辑转向 | 第40-51页 |
一、主体性理论与刑事诉讼程序 | 第40-47页 |
二、主体间性理论与刑事诉讼程序 | 第47-51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 第51-54页 |
一、巩固与克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的发展 | 第51-53页 |
二、培植与强化: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发展 | 第53-54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发展的审视 | 第54-96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主体性的张扬 | 第54-67页 |
一、对抗式诉讼下主体性的表征 | 第54-63页 |
二、非对抗式诉讼下主体性的表征 | 第63-67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的形式化问题 | 第67-81页 |
一、被追诉人主体性的宣言化与被动性 | 第67-70页 |
二、被害人主体性的边缘化与被压抑性 | 第70-75页 |
三、控审主体性的越位与被牵制 | 第75-81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半面妆”的分析 | 第81-96页 |
一、刑事诉讼法的形式理性不足所然 | 第81-91页 |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染所致 | 第91-96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发展的透视 | 第96-121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主体间性的迹象 | 第96-105页 |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存在的平等对话 | 第96-100页 |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存在的协商合作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发展桎梏 | 第105-113页 |
一、程序主体间对话中“遇隔膜” | 第105-109页 |
二、程序主体间协商中“被合作”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囿于“襁褓”的解析 | 第113-121页 |
一、刑事诉讼程序偏法律形式主义而失“交往理性”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二、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多重格局交汇的映像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生成机制 | 第121-142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基础 | 第121-127页 |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关系性的存在 | 第121-124页 |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在关系中的形态 | 第124-126页 |
三、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共在式的主体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方法论基础 | 第127-134页 |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的对话 | 第128-130页 |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对话的特征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 | 第134-142页 |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行动的交往属性 | 第134-138页 |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的应有存在方式是交往行动 | 第138-142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 | 第142-189页 |
第一节 重塑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话语系统 | 第142-156页 |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话语方式的转变 | 第143-151页 |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话语系统的重构机制 | 第151-15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行动系统 | 第156-189页 |
一、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中心”的消解 | 第157-159页 |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搭构 | 第159-189页 |
结语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5页 |
致谢 | 第205-207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7-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