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2-24页 |
2.1 大学生村官诞生的背景 | 第12-13页 |
2.2 大学生村官概念 | 第13-15页 |
2.3 关于大学生村官发展阶段的研究 | 第15-18页 |
2.4 关于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的研究 | 第18-20页 |
2.5 关于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建议对策研究 | 第20-22页 |
2.6 关于社会流动、职业流动和人才流动的研究 | 第22-23页 |
2.7 小结 | 第23-24页 |
3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3.1 平远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3.2 平远县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 第25-28页 |
3.2.1 平远县大学生村官实施背景 | 第25-26页 |
3.2.2 平远县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及其运行情况 | 第26-27页 |
3.2.3 关于平远县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统计(2010 至2015年的数据) | 第27-28页 |
3.3 平远县大学生村官发挥的主要作用 | 第28-30页 |
3.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 第28-29页 |
3.3.2 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力量 | 第29页 |
3.3.3 促进基层组织转型升级的新鲜血液 | 第29-30页 |
3.3.4 引领广大青年“创事业”的榜样 | 第30页 |
4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的流动及其影响 | 第30-45页 |
4.1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流动的基本状况 | 第30-31页 |
4.2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流动的方式与去向 | 第31-38页 |
4.2.1 担任村干部 | 第32-34页 |
4.2.2 参加公务员考试 | 第34-35页 |
4.2.3 自主创业 | 第35-36页 |
4.2.4 另行择业 | 第36-37页 |
4.2.5 继续学习深造 | 第37-38页 |
4.3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流动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4.3.1 待遇过低 | 第38-39页 |
4.3.2 职业发展前景不明 | 第39页 |
4.3.3 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9-40页 |
4.3.4 岗位难以发挥自身作用 | 第40-41页 |
4.3.5 社会认知度不高 | 第41页 |
4.4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影响 | 第41-45页 |
4.4.1 大学生村官流动的有利影响 | 第41-43页 |
4.4.2 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不利影响 | 第43-45页 |
5 促进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的建议:启示与建议 | 第45-53页 |
5.1 梅州市平远县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启示 | 第45-46页 |
5.2 经验借鉴:河南省和浙江省的有效做法 | 第46-48页 |
5.2.1 河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 第46-47页 |
5.2.2 浙江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 第47-48页 |
5.3 促进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 第48-53页 |
5.3.1 针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5.3.2 针对大学生村官自身建议 | 第51-52页 |
5.3.3 针对社会其他主体的建议 | 第52-53页 |
6 研究总结 | 第53-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6.2 不足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