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改良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冻融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加筋法和固化法的原理及冻融循环对土体强度的影响机理 | 第20-25页 |
2.1 加筋法改良土机理 | 第20-21页 |
2.2 固化法改良土机理 | 第21-22页 |
2.3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质的影响 | 第22-25页 |
2.3.1 冻融前后土体物理和水文特性的变化 | 第22-23页 |
2.3.2 冻融前后土体力学特性的变化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试验的材料、器材及方法 | 第25-3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1 纳米二氧化硅 | 第25页 |
3.1.2 玄武岩纤维 | 第25-26页 |
3.1.3 试验用土 | 第26页 |
3.2 试验仪器 | 第26-27页 |
3.2.1 击实试验 | 第26页 |
3.2.2 无侧限抗压试验 | 第26-27页 |
3.2.3 直接剪切试验 | 第2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3.3.1 击实试验 | 第27-28页 |
3.3.2 制备试样 | 第28页 |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28-29页 |
3.3.4 直接剪切试验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冻融循环对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0-45页 |
4.1 冻融循环次数对C,SIC和SIBC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30-32页 |
4.1.1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素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纳米二氧化硅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3 冻融循环次数对纳米二氧化硅和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2页 |
4.2 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C,SIC和SIBC抗压强度对比 | 第32-36页 |
4.2.1 0次冻融循环 | 第32-33页 |
4.2.2 1次冻融循环 | 第33-34页 |
4.2.3 3次冻融循环 | 第34页 |
4.2.4 6次冻融循环 | 第34-35页 |
4.2.5 12次冻融循环 | 第35-36页 |
4.3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脆性指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C,SIC和SIBC的冻融损耗指数 | 第37-38页 |
4.5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4.6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无侧限抗压试验破坏形态的影响 | 第40-42页 |
4.6.1 冻融循环对素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破坏形态的影响 | 第40-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冻融循环对改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 第45-73页 |
5.1 冻融循环次数对C,SIC和SIBC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45-54页 |
5.1.1 对素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45-48页 |
5.1.2 对纳米二氧化硅加筋土剪切强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5.1.3 对纳米二氧化硅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51-54页 |
5.2 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C,SIC和SIBC剪切强度的对比 | 第54-64页 |
5.2.1 0次冻融循环 | 第54-56页 |
5.2.2 1次冻融循环 | 第56-58页 |
5.2.3 3次冻融循环 | 第58-60页 |
5.2.4 6次冻融循环 | 第60-62页 |
5.2.5 12次冻融循环 | 第62-64页 |
5.3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剪切强度指标的影响 | 第64-70页 |
5.3.1 对素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2 对纳米二氧化硅加筋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3 对纳米二氧化硅玄武岩纤维加筋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68-70页 |
5.4 C,SIC和SIBC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对比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