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冻土与地基论文

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和玄武岩纤维改良土力学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改良土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冻融循环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19页
    1.5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加筋法和固化法的原理及冻融循环对土体强度的影响机理第20-25页
    2.1 加筋法改良土机理第20-21页
    2.2 固化法改良土机理第21-22页
    2.3 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性质的影响第22-25页
        2.3.1 冻融前后土体物理和水文特性的变化第22-23页
        2.3.2 冻融前后土体力学特性的变化第23-25页
第三章 试验的材料、器材及方法第25-30页
    3.1 试验材料第25-26页
        3.1.1 纳米二氧化硅第25页
        3.1.2 玄武岩纤维第25-26页
        3.1.3 试验用土第26页
    3.2 试验仪器第26-27页
        3.2.1 击实试验第26页
        3.2.2 无侧限抗压试验第26-27页
        3.2.3 直接剪切试验第27页
    3.3 试验方法第27-30页
        3.3.1 击实试验第27-28页
        3.3.2 制备试样第28页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28-29页
        3.3.4 直接剪切试验第29-30页
第四章 冻融循环对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0-45页
    4.1 冻融循环次数对C,SIC和SIBC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第30-32页
        4.1.1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素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0-31页
        4.1.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纳米二氧化硅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1-32页
        4.1.3 冻融循环次数对纳米二氧化硅和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2页
    4.2 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C,SIC和SIBC抗压强度对比第32-36页
        4.2.1 0次冻融循环第32-33页
        4.2.2 1次冻融循环第33-34页
        4.2.3 3次冻融循环第34页
        4.2.4 6次冻融循环第34-35页
        4.2.5 12次冻融循环第35-36页
    4.3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脆性指数的影响第36-37页
    4.4 C,SIC和SIBC的冻融损耗指数第37-38页
    4.5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弹性模量的影响第38-40页
    4.6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无侧限抗压试验破坏形态的影响第40-42页
        4.6.1 冻融循环对素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破坏形态的影响第40-42页
    4.7 本章小结第42-45页
第五章 冻融循环对改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第45-73页
    5.1 冻融循环次数对C,SIC和SIBC抗剪强度的影响第45-54页
        5.1.1 对素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第45-48页
        5.1.2 对纳米二氧化硅加筋土剪切强度的影响第48-51页
        5.1.3 对纳米二氧化硅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第51-54页
    5.2 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C,SIC和SIBC剪切强度的对比第54-64页
        5.2.1 0次冻融循环第54-56页
        5.2.2 1次冻融循环第56-58页
        5.2.3 3次冻融循环第58-60页
        5.2.4 6次冻融循环第60-62页
        5.2.5 12次冻融循环第62-64页
    5.3 冻融循环对C,SIC和SIBC剪切强度指标的影响第64-70页
        5.3.1 对素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第64-66页
        5.3.2 对纳米二氧化硅加筋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第66-68页
        5.3.3 对纳米二氧化硅玄武岩纤维加筋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第68-70页
    5.4 C,SIC和SIBC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对比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本文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空间公共性为导向的乡村传统建筑改造研究
下一篇:砌体结构性能的多尺度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