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权力制衡基本理论概述与实践探索 | 第14-23页 |
2.1 权力的本质和特性 | 第14-15页 |
2.1.1 权力的来源和性质 | 第14页 |
2.1.2 公司权力的定义和界定 | 第14-15页 |
2.2 权力制衡理论的涵义和特征 | 第15-17页 |
2.2.1 权力制衡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2 权力制衡理论及其实践 | 第16-17页 |
2.3 权力制衡的方式与途径 | 第17-20页 |
2.3.1 企业权力制衡的主要方式 | 第17-19页 |
2.3.2 权力制衡在实践中的误区 | 第19-20页 |
2.4 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的模型构建 | 第20-23页 |
2.4.1 构建权力制衡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20页 |
2.4.2 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构想 | 第20-23页 |
3 京沪公司重点部门权力制衡机制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京沪公司概况 | 第23-24页 |
3.1.1 成立背景和业务简介 | 第23-24页 |
3.1.2 公司组织框架 | 第24页 |
3.2 京沪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情况评估 | 第24-26页 |
3.3 京沪公司重点部门岗位权力风险点评估 | 第26-31页 |
4 京沪公司重点部门权力制衡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1-38页 |
4.1 京沪公司重点部门权力制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4.1.1 股东会形同虚设,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第31页 |
4.1.2 董事长权利过大,存在“一言堂”现象 | 第31-32页 |
4.1.3 招投标环节乱象丛生,存在暗箱操作行为 | 第32页 |
4.1.4 合同管理混乱,随意变更合同条款 | 第32页 |
4.1.5 财务结算漏洞频出,结算过程较为随意 | 第32-33页 |
4.2 京沪公司重点部门权力制衡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4.2.1 产权结构不合理 | 第33页 |
4.2.2 董事会结构失衡 | 第33-34页 |
4.2.3 母子公司控制机制不完善 | 第34页 |
4.2.4 部门职能不清、分工不细 | 第34-35页 |
4.2.5 重点部门的权力运行缺乏管控 | 第35-36页 |
4.2.6 专门监督体系的建设不到位 | 第36页 |
4.2.7 权力制衡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 | 第36-38页 |
5 京沪公司重点部门权力制衡机制优化方案 | 第38-48页 |
5.1 优化公司顶层治理架构 | 第38-39页 |
5.1.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第38页 |
5.1.2 健全董事会核心职能 | 第38页 |
5.1.3 完善监事会监督机制 | 第38-39页 |
5.2 加强内部权力运行制衡 | 第39-41页 |
5.2.1 规范重点业务决策制度,构造决策权制衡 | 第39页 |
5.2.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执行权制衡 | 第39页 |
5.2.3 调整部门职责,增强部门间权力横向制衡 | 第39-40页 |
5.2.4 关键岗位实行派驻制,强化权力纵向制衡 | 第40页 |
5.2.5 完善重点部门业务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 | 第40-41页 |
5.2.6 完善专责监督机制,增进监督实效 | 第41页 |
5.2.7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流程约束 | 第41页 |
5.3 防控重点部门岗位权力运行风险 | 第41-4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