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应收账款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应收账款概念及特点 | 第21-22页 |
2.1.2 应收账款的成因 | 第22页 |
2.1.3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 第22-23页 |
2.2 信用政策 | 第23-24页 |
2.2.1 信用标准 | 第23页 |
2.2.2 信用条件 | 第23页 |
2.2.3 收账政策 | 第23-24页 |
2.3 信用评估 | 第24-26页 |
2.3.1 收集客户信息 | 第24-25页 |
2.3.2 客户信用分析 | 第25-26页 |
2.3.3 信贷决策 | 第26页 |
2.4 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 第26-29页 |
2.4.1 账龄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坏账管理 | 第27页 |
2.4.3 收账管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FL汽车零部件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9-39页 |
3.1 FL汽车零部件公司概况 | 第29-30页 |
3.1.1 FL公司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30页 |
3.2 FL汽车零部件公司应收账款现状 | 第30-34页 |
3.2.1 客户信用条件分析 | 第31页 |
3.2.2 应收账款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3.2.3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 第33-34页 |
3.3 FL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3.1 组织结构不健全 | 第34-36页 |
3.3.2 信用政策不完善 | 第36页 |
3.3.3 客户信用评价缺少量化标准 | 第36页 |
3.3.4 应收账款催收管理不足 | 第36-39页 |
第四章 FL汽车零部件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改进 | 第39-55页 |
4.1 应收账款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 | 第39-40页 |
4.2 组织结构的改进 | 第40-42页 |
4.2.1 改进的组织结构 | 第40-41页 |
4.2.2 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 第41-42页 |
4.3 制定信用政策 | 第42-45页 |
4.3.1 信用标准 | 第42页 |
4.3.2 信用条件 | 第42-45页 |
4.3.3 收账政策 | 第45页 |
4.4 客户信用评价 | 第45-50页 |
4.4.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6页 |
4.4.2 指标计算 | 第46-47页 |
4.4.3 重点客户信用评级 | 第47-50页 |
4.5 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 第50-52页 |
4.5.1 计提坏账准备政策的改进 | 第51页 |
4.5.2 规范对账流程 | 第51-52页 |
4.5.3 不同等级客户催账政策 | 第52页 |
4.6 新方案实施一年效果评价 | 第52-55页 |
4.6.1 改善了财务指标 | 第52-53页 |
4.6.2 提升了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实施FL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第55-63页 |
5.1 组织保障 | 第55-57页 |
5.1.1 高层领导的重视 | 第55页 |
5.1.2 相关部门的协作 | 第55-57页 |
5.2 制度保障 | 第57-59页 |
5.2.1 赊销业务管理制度 | 第57-58页 |
5.2.2 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 | 第58页 |
5.2.3 应收账款催收制度 | 第58-59页 |
5.3 技术保障 | 第59-60页 |
5.3.1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 第59页 |
5.3.2 完善信用管理模块 | 第59-60页 |
5.4 人员保障 | 第60-63页 |
5.4.1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 | 第60页 |
5.4.2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