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在促进残疾老人社区融入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武汉市Y社区的服务实践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3-18页 |
| (一)关于兴趣小组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 (二)关于残疾人社区融入的研究 | 第14-16页 |
| (三)关于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区融入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四)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8-24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一)兴趣小组 | 第18页 |
| (二)残疾老人 | 第18-19页 |
| (三)社区融入 | 第19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一)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二)社会融入理论 | 第20-21页 |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1-2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需求分析及介入计划 | 第24-30页 |
| 一、社区基本信息 | 第24页 |
| 二、样本群体及特征 | 第24-26页 |
| 三、需求评估及分析 | 第26-28页 |
| (一)残疾老人社会交往封闭 | 第26页 |
| (二)残疾老人社区事务的参与不足 | 第26-27页 |
| (三)残疾老人缺少专业的社区服务 | 第27页 |
| (四)残疾老人缺少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 第27-28页 |
| 四、服务介入计划 | 第28-30页 |
| (一)小组工作目标 | 第28页 |
| (二)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小组实务介入分析 | 第30-43页 |
| 一、初期阶段:有缘千里来相会 | 第30-34页 |
| (一)社工宣传周: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者 | 第31-33页 |
| (二)生日会:重要的日子,我们一起铭记 | 第33-34页 |
| 二、拓展阶段:搭建交流平台,拓展交际圈 | 第34-38页 |
| (一)物回宝:寒冷冬季,爱在指尖 | 第35-36页 |
| (二)义卖:点亮“微心愿”,争做“圆梦人” | 第36-38页 |
| 三、维续阶段:走近你我,精彩社区大家庭 | 第38-43页 |
| (一)郊游:“助残障老人回归大家庭” | 第39-40页 |
| (二)包粽子:“浓情端午,情深意粽”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兴趣小组促进残疾老人社区融入评估分析 | 第43-51页 |
| 一、过程评估 | 第43-45页 |
| (一)服务对象评估 | 第43-44页 |
| (二)社工自评 | 第44页 |
| (三)社区评估 | 第44-45页 |
| 二、第三方评估 | 第45-47页 |
| 三、成效评估 | 第47-51页 |
| (一)服务对象改善情况 | 第47-50页 |
| (二)社会效应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 一、结论 | 第51-52页 |
| (一)社工服务的介入提升了残疾老人的社区归属感 | 第51页 |
| (二)兴趣小组是促进残疾老人社区融入的有效方式 | 第51-52页 |
| (三)残疾老人的社区融入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 第52页 |
| 二、反思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 附录 B: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60-62页 |
| 附录 C:服务对象档案表 | 第62-64页 |
| 附录 D:活动参加者意见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