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1 紫珠属植物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1.1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1.1.2 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1.1.3 临床应用 | 第19页 |
1.2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概况 | 第19-27页 |
1.2.1 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 第19-23页 |
1.2.2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7-28页 |
1.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7-2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章 藤紫珠化学成分研究 | 第32-52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3-39页 |
2.1.1 仪器、试药与样品 | 第33页 |
2.1.2 提取分离 | 第33-36页 |
2.1.3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 第36-39页 |
2.1.4 新化合物水解实验 | 第39页 |
2.2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9-47页 |
2.2.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9-42页 |
2.2.2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42-47页 |
2.3 葡萄糖端基差向异构体核磁共振波谱特征 | 第47页 |
2.4 紫珠属植物中苯乙醇苷类成分生合成途径浅析 | 第47-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咖啡酸类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52-8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3.1.2 荧光光谱 | 第54页 |
3.1.3 同步荧光光谱 | 第54-55页 |
3.1.4 能量转移 | 第55页 |
3.1.5 紫外光谱 | 第55页 |
3.1.6 圆二色光谱 | 第55页 |
3.1.7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55页 |
3.1.8 竞争实验 | 第55-56页 |
3.1.9 分子对接 | 第56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77页 |
3.2.1 荧光光谱研究 | 第56-58页 |
3.2.2 猝灭机理 | 第58-60页 |
3.2.3 结合常数 | 第60-62页 |
3.2.4 作用类型 | 第62-65页 |
3.2.5 能量转移 | 第65-67页 |
3.2.6 竞争结合 | 第67-70页 |
3.2.7 分子对接 | 第70-72页 |
3.2.8 二级构型研究 | 第72-76页 |
3.2.9 金属离子对小分子和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76-7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咖啡酸类中药小分子与小牛胸腺核酸相互作用研究初探 | 第80-91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81-82页 |
4.1.1 仪器与试剂 | 第81页 |
4.1.2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第81页 |
4.1.3 荧光实验 | 第81页 |
4.1.4 DNA熔点实验 | 第81页 |
4.1.5 粘度实验 | 第81-82页 |
4.1.6 分子对接 | 第8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2-89页 |
4.2.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第82-84页 |
4.2.2 小分子对NR-DNA体系荧光猝灭程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4.2.3 小分子对NR-DNA热变性温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4.2.4 粘度实验 | 第86-87页 |
4.2.5 分子对接 | 第87-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附图 | 第94-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