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重金属来源、性质与危害 | 第17-18页 |
2.1.1 Cr(Ⅵ)的来源、性质与危害 | 第17页 |
2.1.2 Cd(Ⅱ)的来源、性质与危害 | 第17-18页 |
2.2 水中重金属污染处理技术 | 第18-22页 |
2.3 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2.3.1 纳米零价铁在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2.3.2 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2.3.3 纳米零价铁改性技术 | 第25-27页 |
2.4 硫化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2.4.1 硫化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2.4.2 硫化纳米零价铁在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2.4.3 硫化改性提高nZVI反应活性的机理 | 第30-32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3.2.1 材料制备方法 | 第33-34页 |
3.2.2 试剂配制方法 | 第34页 |
3.2.3 重金属去除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2.4 主要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2.5 主要表征技术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纳米硫化零价铁对水中Cr(Ⅵ)的去除及机理分析 | 第36-53页 |
4.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36-42页 |
4.1.1 透射电镜(TEM)和EDS分析 | 第36-38页 |
4.1.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8-39页 |
4.1.3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9页 |
4.1.4 X射线衍射(XRD)图谱分析 | 第39-40页 |
4.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0-42页 |
4.2 S-nZVI除Cr(Ⅵ)性能研究 | 第42-50页 |
4.2.1 S/Fe摩尔比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初始pH、温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反应动力学 | 第44-46页 |
4.2.4 Cr(Ⅵ)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5 离子强度和共存离子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6 材料老化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反应机理分析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纳米硫化零价铁对水中Cd(Ⅱ)的去除及机理分析 | 第53-64页 |
5.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53-55页 |
5.1.1 磁性能测定 | 第53-54页 |
5.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4-55页 |
5.2 S-nZVIⅥ除Cd(Ⅱ)性能研究 | 第55-62页 |
5.2.1 S/Fe摩尔比对Cd(Ⅱ)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2 初始pH对Cd(Ⅱ)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3 反应动力学 | 第57-58页 |
5.2.4 温度对Cd(Ⅱ)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5 离子强度、共存阳离子和腐殖酸对Cd(Ⅱ)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 反应机理分析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创新点 | 第65页 |
6.3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