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水平 | 第10-14页 |
1.2.1 国内 | 第10页 |
1.2.2 国外 | 第10-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方案 | 第15-32页 |
2.1 液体火箭发动机变推力原理及系统方案 | 第15-19页 |
2.1.1 液体火箭发动机变推力调节原理 | 第15-16页 |
2.1.2 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方案 | 第16-19页 |
2.2 国内外典型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变推力系统 | 第19-28页 |
2.2.1 国内外典型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介绍 | 第19-27页 |
2.2.2 国内外典型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比较 | 第27-28页 |
2.3 重型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方案 | 第28-31页 |
2.3.1 发动机总体技术要求 | 第28页 |
2.3.2 发动机系统方案 | 第28-29页 |
2.3.3 发动机变推力系统备选方案 | 第29-31页 |
2.4 变推力系统方案选择原则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氢氧火箭发动机变推力仿真模型 | 第32-55页 |
3.1 EES平台 | 第32页 |
3.2 物性参数模型 | 第32-33页 |
3.2.1 推进剂物性参数 | 第32-33页 |
3.2.2 燃气物性参数 | 第33页 |
3.3 燃烧室模型 | 第33-34页 |
3.3.1 推力室 | 第33页 |
3.3.2 喷注器 | 第33-34页 |
3.4 推力室冷却夹套模型 | 第34-44页 |
3.4.1 推力室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3.4.2 推力室冷却夹套再生冷却一维传热模型 | 第35-43页 |
3.4.3 模型验证 | 第43-44页 |
3.5 涡轮泵模型 | 第44-51页 |
3.5.1 离心泵模型 | 第44-48页 |
3.5.2 涡轮模型 | 第48-51页 |
3.6 管路及节流元件模型 | 第51-52页 |
3.6.1 管路模型 | 第51页 |
3.6.2 阀门模型 | 第51-52页 |
3.6.3 其他节流元件 | 第52页 |
3.7 发动机平衡模型 | 第52-54页 |
3.7.1 流量平衡 | 第52-53页 |
3.7.2 压力平衡 | 第53页 |
3.7.3 功率平衡 | 第53-5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方案选择 | 第55-80页 |
4.1 发动机额定工况平衡计算 | 第55-56页 |
4.2 发动机变推力计算 | 第56-72页 |
4.2.1 发动机总体 | 第56页 |
4.2.2 推力室 | 第56-58页 |
4.2.3 推力室冷却夹套 | 第58-59页 |
4.2.4 预燃室 | 第59-61页 |
4.2.5 涡轮泵特性 | 第61-69页 |
4.2.6 调节阀特性 | 第69-72页 |
4.3 发动机变混合比计算 | 第72-77页 |
4.3.1 发动机工况参数变化 | 第72-76页 |
4.3.2 发动机组件参数校核 | 第76-77页 |
4.4 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方案选择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发动机变工况的实现 | 第80-86页 |
5.1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选择 | 第80-81页 |
5.2 发动机参数的实际值 | 第81-83页 |
5.2.1 推力 | 第81-82页 |
5.2.2 混合比 | 第82-83页 |
5.3 发动机工况调节控制系统 | 第83-85页 |
5.3.1 推力调节 | 第83-85页 |
5.3.2 混合比调节 | 第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A 冷却夹套温升、压降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90-91页 |
附录B 3种方案额定工况参数及阀门等效流通面积 | 第91-94页 |
附录C 发动机100%、80%、50%工况参数及阀门等效流通面积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