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论文--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论文

膨胀循环发动机燃烧室内壁加肋强化传热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6页
        1.2.1 膨胀循环发动机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第8-11页
        1.2.2 燃烧室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第16-17页
2 控制方程和计算方法第17-23页
    2.1 控制方程第17-21页
        2.1.1 基本控制方程第17-18页
        2.1.2 湍流模型及近壁区处理第18-21页
    2.2 计算方法第21-22页
        2.2.1 数值求解方法第21页
        2.2.2 传热计算方法第21-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燃烧室燃气侧传热模拟及验证第23-43页
    3.1 二维燃烧室流动与传热模拟第23-30页
        3.1.1 几何模型简化第23-24页
        3.1.2 燃气物性参数第24-25页
        3.1.3 湍流模型及近壁区处理第25-26页
        3.1.4 边界条件选取第26页
        3.1.5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26-30页
    3.2 三维燃烧室内壁燃气侧加肋结构与光壁结构对比分析第30-42页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0-32页
        3.2.2 湍流模型及近壁区处理第32页
        3.2.3 计算网格划分第32-33页
        3.2.4 边界条件第33-37页
        3.2.5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37-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加肋结构尺寸对换热的影响第43-57页
    4.1 肋高对换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第43-47页
        4.1.1 温度与速度分布对比第43-45页
        4.1.2 表面换热系数对比第45-46页
        4.1.3 换热效果对比第46-47页
    4.2 肋宽对换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4.2.1 温度与速度分布对比第47-48页
        4.2.2 表面换热系数对比第48页
        4.2.3 换热效果对比第48-49页
    4.3 槽宽对换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第49-54页
        4.3.1 温度与速度分布对比第49-51页
        4.3.2 表面换热系数对比第51-52页
        4.3.3 换热效果对比第52-54页
    4.4 正交试验法对三类尺寸综合影响分析第54-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燃气侧内壁加肋后推力室身部传热流阻计算第57-80页
    5.1 加肋结构强化传热效果理论分析第57-60页
    5.2 燃烧室燃气侧内壁加肋强化传热回归公式第60-69页
        5.2.1 单一变量分析第61-64页
        5.2.2 双重变量分析第64-67页
        5.2.3 三重变量分析第67-69页
    5.3 燃气侧内壁加肋后推力室身部传热流阻计算第69-71页
        5.3.1 推力室传热流阻计算软件及计算方法第69-70页
        5.3.2 燃气侧对流传热及加肋后换热量计算方法第70-71页
    5.4 某型膨胀循环发动机推力室身部加肋后传热流阻计算第71-79页
        5.4.1 加肋结构与光壁结构传热流阻计算结果对比第71-73页
        5.4.2 结构尺寸对传热流阻计算结果影响第73-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种车驾驶室降噪研究
下一篇:重型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变推力系统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