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硬化损伤的细观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数值混凝土的理念与发展 | 第11-14页 |
1.3 混凝土细观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混凝土细观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14-16页 |
1.3.2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拟模型 | 第16-19页 |
1.4 细观力学基本问题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4.1 界面过程区特性 | 第19-21页 |
1.4.2 细观参数问题 | 第21-22页 |
1.4.3 本构模型问题 | 第22-23页 |
1.4.4 裂缝模拟问题 | 第23-24页 |
1.4.5 尺寸效应问题 | 第24页 |
1.4.6 硬化过程模拟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工作内容和创新点 | 第25-28页 |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数值混凝土建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 第28-48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DDA基本理论 | 第29-33页 |
2.2.2 DDA接触处理 | 第31-33页 |
2.2.3 接触状态与开合迭代 | 第33页 |
2.3 骨料生成 | 第33-36页 |
2.4 骨料投放 | 第36-40页 |
2.4.1 骨料初投 | 第36-37页 |
2.4.2 骨料堆积 | 第37-38页 |
2.4.3 骨料浮动 | 第38-39页 |
2.4.4 添加水泥包裹层 | 第39-40页 |
2.5 网格生成 | 第40-42页 |
2.6 建模平台的应用 | 第42-46页 |
2.6.1 二维和三维投放实例 | 第42-44页 |
2.6.2 骨料形状特征对堆积密度影响 | 第44-46页 |
2.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考虑龄期变化的混凝土细观参数反演计算方法 | 第48-70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弹模反演 | 第48-59页 |
3.2.1 混凝土弹模等效方法 | 第48-52页 |
3.2.2 等效方法与有限元对比 | 第52-54页 |
3.2.3 砂浆弹模反演方法 | 第54-59页 |
3.3 强度反演 | 第59-61页 |
3.3.1 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3.3.2 砂浆强度反演方法 | 第60-61页 |
3.4 自生体积变形反演 | 第61-65页 |
3.4.1 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等效方法 | 第61-64页 |
3.4.2 砂浆自生变形反演方法 | 第64-65页 |
3.5 徐变反演 | 第65-67页 |
3.6 线膨胀系数反演 | 第67-69页 |
3.7 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混凝土细观硬化的模拟方法及程序开发与验证 | 第70-90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细观硬化的计算原理 | 第70-71页 |
4.3 温度场计算 | 第71-75页 |
4.3.1 热传导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 第71-72页 |
4.3.2 热传导微分方程的泛函 | 第72页 |
4.3.3 温度场的有限元解法 | 第72-75页 |
4.3.4 绝热温升 | 第75页 |
4.4 湿度场计算 | 第75-76页 |
4.4.1 湿度扩散基本方程 | 第75页 |
4.4.2 干缩应变 | 第75-76页 |
4.5 硬化过程的应力场计算 | 第76-80页 |
4.5.1 弹模与徐变模型 | 第76-77页 |
4.5.2 硬化应力计算 | 第77-79页 |
4.5.3 硬化损伤模型 | 第79页 |
4.5.4 损伤演化方程 | 第79-80页 |
4.6 硬化损伤计算过程 | 第80-83页 |
4.6.1 时步内迭代过程 | 第80-83页 |
4.6.2 应力释放 | 第83页 |
4.7 程序介绍 | 第83-84页 |
4.8 程序验证 | 第84-89页 |
4.8.1 早龄期温度应力实验 | 第84-85页 |
4.8.2 徐变断裂实验 | 第85-87页 |
4.8.3 干缩微裂缝试验 | 第87-89页 |
4.9 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细观微裂缝生成的数值模拟及其影响分析 | 第90-124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自生应力 | 第90-98页 |
5.2.1 自生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90-93页 |
5.2.2 自生应力敏感性分析 | 第93-98页 |
5.3 自生微裂缝 | 第98-108页 |
5.3.1 自生微裂缝的分布规律 | 第98-101页 |
5.3.2 自生微裂缝的敏感性分析 | 第101-108页 |
5.4 自生微裂缝的影响 | 第108-117页 |
5.4.1 自生微裂缝对单轴破坏影响 | 第108-111页 |
5.4.2 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7页 |
5.5 考虑龄期的微裂缝演化过程 | 第117-123页 |
5.5.1 自生微裂缝模拟 | 第117-119页 |
5.5.2 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9-123页 |
5.6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6章 混凝土通水冷却冷击损伤的细观模拟 | 第124-141页 |
6.1 引言 | 第124-125页 |
6.2 计算模型 | 第125-128页 |
6.3 线弹性分析 | 第128-133页 |
6.3.1 均质与非均质温度对比 | 第128页 |
6.3.2 均质与非均质应力对比 | 第128-130页 |
6.3.3 不同水温差影响 | 第130-132页 |
6.3.4 分档降温影响 | 第132-133页 |
6.4 损伤分析 | 第133-140页 |
6.4.1 不同温差损伤分析 | 第133-135页 |
6.4.2 分档降温的损伤对比 | 第135-137页 |
6.4.3 水管自生应力对混凝土宏观性能影响 | 第137-140页 |
6.5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无应力计测量影响因素的细观研究 | 第141-157页 |
7.1 引言 | 第141-142页 |
7.2 无应力计工作原理 | 第142-144页 |
7.3 套桶刚度影响 | 第144-145页 |
7.4 不均匀温度场影响 | 第145-147页 |
7.5 骨料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 第147-150页 |
7.5.1 骨料的随机分布对测值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7.5.2 骨料含量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7.6 应力计算影响 | 第150-156页 |
7.6.1 初步估算 | 第150-152页 |
7.6.2 工程实例计算 | 第152-156页 |
7.7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0页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57-158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