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电化学传感器 | 第11-16页 |
1.2.1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 第11-13页 |
1.2.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优势及分类 | 第13-16页 |
1.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 | 第16-18页 |
1.3.1 MOFs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MOFs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Cu-MOF-199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修饰电极同步检测AA,DA和UA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2 Cu-MOF-199的合成 | 第22页 |
2.2.3 电极预处理 | 第22-23页 |
2.2.4 Cu-MOF-199/SWCNTs/GCE的制备 | 第23页 |
2.2.5 电化学测试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34页 |
2.3.1 Cu-MOF-199以及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24-26页 |
2.3.2 不同修饰电极对AA、DA和UA的电化学行为测试 | 第26-28页 |
2.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28-30页 |
2.3.4 灵敏度研究 | 第30-33页 |
2.3.5 抗干扰、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 第33-34页 |
2.3.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Cu-MOF-199和血红素(Hemin)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3.2.2 Hemin@MOF的合成 | 第39页 |
3.2.3 Hemin@MOF-SA的合成 | 第39-40页 |
3.2.4 Hemin@MOF/GCE的制备 | 第40页 |
3.2.5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40页 |
3.2.6 Hemin@MOF/GCE电化学检测H_2O_2 | 第40-41页 |
3.2.7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测试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3.3.1 Hemin@MOF与Hemin@MOF-SA的表征 | 第41-42页 |
3.3.2 H_2O_2在Hemin@MOF/GCE上的电化学行为检测 | 第42-45页 |
3.3.3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 第45-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Fe-MOFs修饰电极对过氧化氢的电化学检测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4.2.2 MIL-53、MIL-100及MIL-101的合成 | 第53-54页 |
4.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54页 |
4.2.4 电化学测试 | 第5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 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54-55页 |
4.3.2 不同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4.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7-58页 |
4.3.4 修饰电极的灵敏度检测 | 第58-59页 |
4.3.5 稳定性和重现性测试 | 第59页 |
4.3.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Cu/Ni-BTC的多孔材料修饰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化学检测 | 第61-72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5.2.2 Cu-Ni@CT的合成 | 第63页 |
5.2.3 Cu-Ni@CT/GCE的制备 | 第63页 |
5.2.4 电化学检测 | 第6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5.3.1 修饰材料的表征 | 第63-66页 |
5.3.2 葡萄糖在Cu-Ni@C_(800)/GCE上的电化学行为检测 | 第66-67页 |
5.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67-68页 |
5.3.4 修饰电极的灵敏度检测 | 第68-69页 |
5.3.5 抗干扰、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69-70页 |
5.3.6 实际样品检测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91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