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流感病毒概述 | 第17-26页 |
1.1.1 病原学 | 第17-20页 |
1.1.2 表面抗原HA和NA分子特征 | 第20-22页 |
1.1.3 抗原变异 | 第22-23页 |
1.1.4 流行与监测 | 第23-25页 |
1.1.5 疫苗株的筛选 | 第25页 |
1.1.6 人群血清中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的意义 | 第25-26页 |
1.1.7 主要问题 | 第26页 |
1.2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2.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6页 |
1.2.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6-27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2014-2016年镇江市流感病毒监测与时空分布特征 | 第28-44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样本采集 | 第28-29页 |
2.2.1 流感样病例定义 | 第28页 |
2.2.2 流感病毒监测哨点医院 | 第28页 |
2.2.3 流感病毒监测网络实验室 | 第28-29页 |
2.3 样本运送与保存 | 第29页 |
2.4 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 | 第29-31页 |
2.4.1 核酸提取 | 第29-30页 |
2.4.2 亚型鉴定 | 第30-31页 |
2.5 流感病毒细胞培养 | 第31-35页 |
2.5.1 细胞株、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抗血清来源 | 第31页 |
2.5.2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31-33页 |
2.5.3 MDCK细胞的复苏 | 第33页 |
2.5.4 MDCK细胞的传代 | 第33-34页 |
2.5.5 MDCK细胞的冻存 | 第34页 |
2.5.6 分离培养 | 第34-35页 |
2.6 流感病毒鸡胚分离 | 第35-36页 |
2.6.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35页 |
2.6.2 验卵 | 第35页 |
2.6.3 鸡胚接种 | 第35-36页 |
2.6.4 鸡胚尿囊液和羊水的收获 | 第36页 |
2.7 流感病毒鉴定 | 第36-37页 |
2.7.1 血凝试验 | 第36-37页 |
2.7.2 血凝抑制试验 | 第37页 |
2.8 实验结果 | 第37-42页 |
2.8.1 时间分布 | 第37-38页 |
2.8.2 型别分布 | 第38-40页 |
2.8.3 性别分布 | 第40-41页 |
2.8.4 人群分布 | 第41页 |
2.8.5 地区分布 | 第41-42页 |
2.9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2014-2016年镇江市流感病毒流行株HA和NA基因变异规律的研究 | 第44-68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材料 | 第44-45页 |
3.3 方法 | 第45-49页 |
3.3.1 流行株的选择 | 第45页 |
3.3.2 病毒核酸提取 | 第45页 |
3.3.3 HA和NA基因扩增引物设计 | 第45-46页 |
3.3.4 PCR反应体系 | 第46-47页 |
3.3.5 PCR反应循环参数 | 第47页 |
3.3.6 PCR反应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47-48页 |
3.3.7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 第48页 |
3.3.8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9-63页 |
3.4.1 PCR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3.4.2 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 | 第50-54页 |
3.4.3 甲H3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 | 第54-58页 |
3.4.4 乙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 | 第58-63页 |
3.5 讨论 | 第63-68页 |
第四章 2014-2016年镇江市人群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研究 | 第68-78页 |
4.1 前言 | 第6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4.2.2 人群的选择 | 第68页 |
4.2.3 血清的采集和保存 | 第68-69页 |
4.2.4 血清的预处理 | 第69页 |
4.2.5 半加敏血凝抑制试验 | 第69页 |
4.2.6 质量控制 | 第69-70页 |
4.2.7 统计学分析 | 第7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0-74页 |
4.3.1 血清学结果 | 第70-71页 |
4.3.2 不同亚型流感抗体水平 | 第71-72页 |
4.3.3 不同年龄组流感抗体水平 | 第72-73页 |
4.3.4 不同性别组流感抗体水平 | 第73-74页 |
4.3.5 同一个体多种流感抗体水平 | 第74页 |
4.4 讨论 | 第74-76页 |
4.5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4.6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