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冷却流道内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沸腾换热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1.2.1 池沸腾换热研究 | 第14-16页 |
1.2.2 流动沸腾换热研究 | 第16-18页 |
1.3 内燃机沸腾换热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沸腾换热物理试验研究 | 第18-19页 |
1.3.2 沸腾换热数值计算研究 | 第19-2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的建立 | 第23-37页 |
2.1 两相流模型 | 第23-27页 |
2.1.1 VOF模型 | 第23-24页 |
2.1.2 Mixture模型 | 第24-25页 |
2.1.3 Euler模型 | 第25-27页 |
2.2 沸腾换热模型 | 第27-32页 |
2.2.1 叠加类方法 | 第27-28页 |
2.2.2 分区描述方法 | 第28-30页 |
2.2.3 机理类方法 | 第30-32页 |
2.3 其他模型 | 第32-33页 |
2.3.1 湍流模型 | 第32-33页 |
2.3.2 蒸发冷凝模型 | 第33页 |
2.4 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矩形通道内沸腾换热模型计算 | 第37-50页 |
3.1 KRobinson矩形通道试验装置 | 第37-38页 |
3.2 矩形通道几何模型的构建 | 第38-39页 |
3.3 矩形通道网格无关性的研究 | 第39-40页 |
3.4 数值计算方案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 数值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41-49页 |
3.5.1 两种模型对计算的影响 | 第44页 |
3.5.2 入口流速对换热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3 加热面温度对换热影响 | 第45页 |
3.5.4 系统压力对换热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5 入口温度对换热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6 气液两相流分布的规律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柴油机缸盖温度场试验 | 第50-58页 |
4.1 缸盖温度场试验目的 | 第50页 |
4.2 温度场试验主要测量方法 | 第50-52页 |
4.2.1 热电偶法 | 第50-51页 |
4.2.2 硬度塞法 | 第51页 |
4.2.3 两种测温方式比较 | 第51-52页 |
4.3 温度场试验主要器材 | 第52页 |
4.4 柴油机缸盖测点布置 | 第52-54页 |
4.5 柴油机缸盖温度场试验 | 第54-55页 |
4.5.1 柴油机试验运行工况 | 第54页 |
4.5.2 温度场试验步骤和要求 | 第54-55页 |
4.6 试验测量结果的分析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柴油机冷却通道内沸腾换热过程计算 | 第58-78页 |
5.1 柴油机几何模型 | 第58-59页 |
5.2 柴油机网格模型 | 第59-61页 |
5.2.1 气缸盖固体域网格 | 第60页 |
5.2.2 冷却系统流体域网格 | 第60-61页 |
5.3 数值计算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61-62页 |
5.4 流固耦合方法的确定 | 第62-63页 |
5.5 数值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63-76页 |
5.5.1 流场分析和讨论 | 第63-69页 |
5.5.1.1 整体流场分析 | 第64-65页 |
5.5.1.2 局部流场分析 | 第65-69页 |
5.5.2 温度场分析和讨论 | 第69-73页 |
5.5.2.1 缸盖水腔壁面温度 | 第69-71页 |
5.5.2.2 缸盖火力面温度 | 第71-72页 |
5.5.2.3 缸盖对应测点温度 | 第72-73页 |
5.5.3 气液两相流分析和讨论 | 第73-75页 |
5.5.4 缸盖热流密度分析和讨论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第78-81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8-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