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民事自助行为的概述 | 第18-28页 |
2.1 民事自助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民事自助行为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2 民事自助行为的性质 | 第20-21页 |
2.2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1-24页 |
2.2.1 自助行为与私了 | 第21页 |
2.2.2 自助行为与私力救济 | 第21-22页 |
2.2.3 自助行为与自卫行为 | 第22页 |
2.2.4 自助行为与类民事自助行为 | 第22-24页 |
2.3 民事自助行为的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2.3.1 自助行为的产生 | 第24-25页 |
2.3.2 自助行为的被限制和禁止 | 第25页 |
2.3.3 自助行为制度的形成 | 第25-26页 |
2.4 民事自助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2.4.1 体现民法对人权及人性的尊重与保护 | 第26页 |
2.4.2 符合法的正义和秩序价值 | 第26-27页 |
2.4.3 符合法的效率需要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我国民事自助行为立法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8-36页 |
3.1 我国民事自助行为立法化的必要性 | 第28-33页 |
3.1.1 有利于健全我国民事权利保障体系 | 第28-30页 |
3.1.2 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 第30-31页 |
3.1.3 有利于实现对不法侵害人的震慑和教育 | 第31页 |
3.1.4 有利于实现社会对自助行为的法律控制 | 第31-33页 |
3.2 我国民事自助行为立法化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3.2.1 民法典的编纂为民事自助行为立法化提供了背景支持 | 第33页 |
3.2.2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及立法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 第33-34页 |
3.2.3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民事自助行为立法化的契机 | 第34页 |
3.2.4 司法实践为民事自助行为立法化提供了土壤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两大法系民事自助行为制度立法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43页 |
4.1 两大法系民事自助行为制度的立法考察 | 第36-41页 |
4.1.1 大陆法系民事自助行为制度 | 第36-39页 |
4.1.2 英美法系民事自助行为制度 | 第39-41页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2页 |
4.2.1 承认民事自助行为在法律上的地位 | 第41页 |
4.2.2 慎重选择适合本国的立法体例 | 第41-42页 |
4.2.3 对民事自助行为的实施进行严格限制 | 第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我国民事自助行为的立法构建 | 第43-55页 |
5.1 立法模式选择 | 第43-44页 |
5.2 民法总则中对民事自助行为作出一般规定 | 第44-48页 |
5.2.1 我国自助行为制度采取的原则 | 第44-45页 |
5.2.2 我国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45-46页 |
5.2.3 我国自助行为制度的法律效果 | 第46-48页 |
5.2.4 我国自助行为制度具体法条设计 | 第48页 |
5.3 民法分则中规定各种特殊的民事自助行为 | 第48-53页 |
5.3.1 物权自助行为规则 | 第48-50页 |
5.3.2 债权自助行为规则 | 第50-51页 |
5.3.3 环境侵权自助与劳动自助 | 第51-53页 |
5.4 完善配套的民事程序法制度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