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声品质评价方法 | 第11-13页 |
1.2.2 声品质预测模型 | 第13页 |
1.2.3 汽车关门声声品质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声品质主客观评价基础 | 第18-3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人耳听觉特性 | 第18-24页 |
2.2.1 听觉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 第18-19页 |
2.2.2 听觉的声压和频率范围 | 第19-20页 |
2.2.3 听觉的掩蔽效应 | 第20-23页 |
2.2.4 临界频带 | 第23-24页 |
2.3 基于头相关传递函数的双耳声信号捡拾系统 | 第24-27页 |
2.3.1 头相关传递函数 | 第25-26页 |
2.3.2 数字人工头仿真模型 | 第26-27页 |
2.4 声品质心理声学参数 | 第27-30页 |
2.4.1 响度 | 第27-28页 |
2.4.2 尖锐度和音调度 | 第28-29页 |
2.4.3 粗糙度和抖动度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汽车关门声主客观评价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汽车关门声样本采集 | 第31-33页 |
3.2.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3.2.2 噪声数据样本采集 | 第32-33页 |
3.3 汽车关门声主观评价 | 第33-36页 |
3.3.1 主观评价概述 | 第33-34页 |
3.3.2 评价人员的选择 | 第34-35页 |
3.3.3 主观评价试验 | 第35页 |
3.3.4 评价结果 | 第35-36页 |
3.4 基于心理声学的关门声品质客观评价 | 第36-38页 |
3.4.1 客观参数选取 | 第36-37页 |
3.4.2 声品质客观参数计算 | 第37-38页 |
3.5 声品质主客观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EEMD分解的关门声声品质特征向量构造 | 第41-50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基于EEMD的声品质特征提取 | 第41-45页 |
4.2.1 EMD和EEMD | 第41-43页 |
4.2.2 基于EEMD的关门声信号分解 | 第43-45页 |
4.3 基于样本熵的信号特征构造 | 第45-48页 |
4.3.1 样本熵 | 第45-46页 |
4.3.2 信号特征构造 | 第46-48页 |
4.4 基于IMF能量的样本信号特征构造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SVM的关门声声品质预测 | 第50-57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支持向量机 | 第50-52页 |
5.3 声品质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5.3.1 数据预处理 | 第53-54页 |
5.3.2 核函数选择和参数寻优 | 第54-55页 |
5.4 预测效果对比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