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概述 | 第12-22页 |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立法沿革 | 第12-13页 |
1.非要件阶段 | 第12页 |
2.构成要件阶段 | 第12-13页 |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内涵 | 第13-15页 |
1.“他人”的范围 | 第13-14页 |
2.“谋取”的定位 | 第14页 |
3.“利益”的种类 | 第14-15页 |
(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论之争 | 第15-22页 |
1.保留论 | 第15-19页 |
2.取消论 | 第19-22页 |
二、收受型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 | 第22-30页 |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立法述评 | 第22-24页 |
1.立法原因 | 第22-23页 |
2.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引发的司法困境 | 第24-30页 |
1.“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问题 | 第24-25页 |
2.“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的认定问题 | 第25-26页 |
3.“事后受财”的认定问题 | 第26-28页 |
4.“感情投资”的认定问题 | 第28-30页 |
三、“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的依据 | 第30-36页 |
(一)学理基础 | 第30-32页 |
1.受贿罪的保护的法益决定 | 第30-31页 |
2.罪刑均衡原则决定 | 第31-32页 |
(二)本国国情 | 第32-33页 |
1.当前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32页 |
2.解决司法认定差异化的需要 | 第32-33页 |
(三)与国际接轨 | 第33-36页 |
1.《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第33-34页 |
2.域外反腐败立法 | 第34-36页 |
四、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后收受型受贿罪的司法认定 | 第36-40页 |
(一)罪与非罪的界定 | 第36-37页 |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分 | 第37-38页 |
(三)量刑情节的适用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