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羞耻心培育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内容及其结构 | 第15-16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羞耻心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 第18-26页 |
| 一、羞耻心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8-20页 |
| 二、羞耻心的特点 | 第20-22页 |
| (一)后天的培养 | 第21-22页 |
| (二)相对性与普遍性 | 第22页 |
| (三)他律性与自律性 | 第22页 |
| 三、羞耻心的功能 | 第22-26页 |
| (一)导善功能 | 第23页 |
| (二)激励功能 | 第23页 |
| (三)规范功能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中学生羞耻心培育的必要性 | 第26-32页 |
| 一、不同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第26-27页 |
|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第26-27页 |
|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第27页 |
| 二、培育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 (一)树立中学生正确认知的底线 | 第27-28页 |
|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前提 | 第28-29页 |
| (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中学生羞耻心的培育途径 | 第32-38页 |
| 一、认知方面 | 第32-33页 |
| (一)提高认知 | 第32-33页 |
| (二)明辨是非 | 第33页 |
| 二、情感方面 | 第33-34页 |
| (一)创设情境 | 第33-34页 |
| (二)情感陶冶 | 第34页 |
| 三、意志方面 | 第34-35页 |
| (一)增强道德勇气 | 第34-35页 |
| (二)磨砺道德意志 | 第35页 |
| 四、行为方面 | 第35-38页 |
| (一)注重引导 | 第35-36页 |
| (二)加强实践锻炼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当前中学生羞耻心现状、原因及对策 | 第38-44页 |
| 一、中学生羞耻心现状 | 第38-39页 |
| (一)初中生羞耻心现状 | 第38页 |
| (二)高中生羞耻心现状 | 第38-39页 |
| 二、中学生羞耻心缺失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 (一)中学生自身因素 | 第39-40页 |
| (二)其他外部因素 | 第40-41页 |
| 三、中学生羞耻心培育的对策 | 第41-44页 |
| (一)知情意信行相结合 | 第41页 |
| (二)充分弘扬优秀文化 | 第41-42页 |
|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 第42页 |
| (四)奖励和惩罚结合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