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企业并购动机 | 第14页 |
1.2.2 企业并购绩效 | 第14-15页 |
1.2.3 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4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 | 第16-17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并购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2.1 并购绩效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1.1 并购的定义与类型 | 第20-21页 |
2.1.2 并购动因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3-25页 |
2.2.1 平衡计分卡概述 | 第23页 |
2.2.2 平衡计分卡四维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Y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应用研究 | 第25-41页 |
3.1 并购背景分析 | 第25-27页 |
3.1.1 电力行业的主要特点兙 | 第25-26页 |
3.1.2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及并购现状 | 第26-27页 |
3.2 并购双方简介与并购概况 | 第27-30页 |
3.2.1 Y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2.2 Z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2.3 并购概况 | 第27-28页 |
3.2.4 并购动因分析 | 第28-30页 |
3.3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Y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3.1 传统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 第30-31页 |
3.3.2 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的优势 | 第31-32页 |
3.3.3 Y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多层次的需求 | 第32-33页 |
3.3.4 并购后期进行并购整合的需要 | 第33-34页 |
3.4 基于平衡计分卡Y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34-37页 |
3.4.1 财务维度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3.4.2 客户维度指标 | 第35-36页 |
3.4.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 | 第36-37页 |
3.4.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 | 第37页 |
3.5 指标赋权及赋分方法 | 第37-41页 |
3.5.1 赋权方法 | 第37-39页 |
3.5.2 赋分方法 | 第39-41页 |
第4章 应用平衡计分卡的Y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 第41-54页 |
4.1 财务维度评价 | 第41-43页 |
4.1.1 盈利能力 | 第41页 |
4.1.2 营运能力 | 第41-42页 |
4.1.3 偿债能力 | 第42页 |
4.1.4 成长能力 | 第42-43页 |
4.2 客户维度评价 | 第43-45页 |
4.2.1 客户层面 | 第43-44页 |
4.2.2 市场层面 | 第44-45页 |
4.3 内部流程维度评价 | 第45-46页 |
4.3.1 管理流程 | 第45页 |
4.3.2 销售流程 | 第45-46页 |
4.3.3 生产流程 | 第46页 |
4.4 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 | 第46-48页 |
4.4.1 人力资源 | 第47页 |
4.4.2 技术研发 | 第47-48页 |
4.5 基于各维度评价的协同效应分析 | 第48-54页 |
4.5.1 各维度协同效应量化分析 | 第48-52页 |
4.5.2 各维度协同效应评价及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基于并购视角的Y公司绩效改进建议 | 第54-58页 |
5.1 财务维度 | 第54页 |
5.1.1 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 | 第54页 |
5.1.2 优化资本结构 | 第54页 |
5.2 客户维度 | 第54-55页 |
5.2.1 拓展市场份额 | 第54-55页 |
5.2.2 注重客户服务 | 第55页 |
5.3 内部流程维度 | 第55-56页 |
5.3.1 优化品牌推广方式 | 第55页 |
5.3.2 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 第55-56页 |
5.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第56-58页 |
5.4.1 做好人才安置工作 | 第56页 |
5.4.2 重视员工发展 | 第56页 |
5.4.3 加强企业文化整合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件A 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