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一、国外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国内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一、混合式教学 | 第23-24页 |
二、移动学习 | 第2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特征及混合式教学实施可行性分析 | 第28-50页 |
第一节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 第28-37页 |
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 第28-29页 |
二、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 第29-30页 |
三、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欠佳 | 第30-33页 |
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学习意志不坚定 | 第33-34页 |
五、对手机依赖程度高 | 第34-36页 |
六、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特点及现状 | 第37-42页 |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特点分析 | 第37-38页 |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 第38-42页 |
第三节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中职会计混合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 第42-50页 |
一、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主要优势 | 第42-44页 |
二、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 第44-50页 |
第四章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第50-69页 |
第一节 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框架设计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前期分析 | 第52-55页 |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对象分析 | 第52-53页 |
二、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第53-54页 |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四、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环境分析 | 第55页 |
第三节 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 第55-66页 |
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 第56-63页 |
二、课中答疑互动阶段 | 第63-64页 |
三、课后巩固提升阶段 | 第64-66页 |
第四节 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设计 | 第66-69页 |
一、过程性评价 | 第66-67页 |
二、终结性评价 | 第67页 |
三、活动组织评价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 第69-99页 |
第一节 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前期分析 | 第69-73页 |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 第69页 |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 第69-70页 |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第70-71页 |
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环境分析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基础会计》填写支票内容为例 | 第73-84页 |
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 第73-77页 |
二、课中答疑互动阶段 | 第77-81页 |
三、课后巩固提高阶段 | 第81-84页 |
第三节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 | 第84-95页 |
一、形成性评价 | 第84-85页 |
二、终结性评价 | 第85-86页 |
三、活动组织评价 | 第86-95页 |
第四节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总结 | 第95-99页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 第95-96页 |
二、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96-99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附录 | 第10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学习成果 | 第120-12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