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演化与发展论文

沙蜥属物种分化--基于形态、遗传以及生态的整合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引言第12-2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22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系统发生分析方法的应用第22-26页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26-27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1.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1.3.1 数据收集第27页
        1.3.2 分析方法第27-28页
    参考文献1第28-33页
第二章 沙蜥属蜥蜴物种间进化关系第33-52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3-41页
        2.2.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2.2.2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第34-35页
        2.2.3 遗传变异分析第35-36页
        2.2.4 系统发生分析第36页
        2.2.5 遗传距离、物种树构建第36-37页
        2.2.6 分歧时间估算第37-41页
    2.3 结果第41-46页
        2.3.1 序列特征第41-42页
        2.3.2 系统发育关系第42页
        2.3.3 遗传距离、物种树和分化时间第42-46页
    2.4 讨论第46-49页
        2.4.1 核基因与线粒体遗传标记对系统发育关系的差异第46-47页
        2.4.2 中国沙蜥属蜥蜴分类启示第47-49页
    参考文献2第49-52页
第三章 沙蜥属蜥蜴气候生态位分化第52-75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3.2.1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53-54页
        3.2.2 最大熵模型分析第54-55页
        3.2.3 模型精度验证第55页
        3.2.4 气候数据的统计分析第55-56页
    3.3 结果第56-62页
        3.3.1 预测精度测评第56-57页
        3.3.2 适生区生态环境因子分析第57-60页
        3.3.3 沙蜥属蜥蜴生境与环境因子关系第60页
        3.3.4 删除/权限分析第60-61页
        3.3.5 沙蜥属蜥蜴的物种分布模型第61-62页
    3.4 讨论第62-66页
        3.4.1 重要贡献的气候因子第63页
        3.4.2 气候变化导致卵胎生物种分化第63-66页
    参考文献3第66-69页
    附录 Appendix第69-75页
第四章 沙蜥属蜥蜴形态和生态变量的谱系依赖性第75-102页
    4.1 引言第75-7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7-79页
        4.2.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第77-78页
        4.2.2 气候生态位分化和形态进化历史第78-79页
    4.3 结果第79-87页
        4.3.1 主成分分析结果第79-87页
        4.3.2 气候生态位与形态的演化历史第87页
    4.4 讨论第87-94页
        4.4.1 生态位分化第88-89页
        4.4.2 宏观进化第89-90页
        4.4.3 沙蜥属蜥蜴物种分化模式第90-94页
    参考文献4第94-100页
    附件第100-102页
第五章 青海沙蜥种组的形态分化和生态物种形成第102-139页
    5.1 引言第102-10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4-109页
        5.2.1 动物收集与处理第104-105页
        5.2.2 线粒体DNA扩增和测序第105页
        5.2.3 微卫星基因分型第105-107页
        5.2.4 遗传多样性第107页
        5.2.5 系统地理和种群结构第107-108页
        5.2.6 分歧时间估算第108页
        5.2.7 历史生物地理第108-109页
        5.2.8 遗传结构和基因流第109页
    5.3 结果第109-124页
        5.3.1 形态分化第109-110页
        5.3.2 遗传多样性第110-118页
        5.3.3 分歧时间第118-119页
        5.3.4 系统地理格局第119-120页
        5.3.5 种群数量动态第120-121页
        5.3.6 种群结构和不对称基因流第121-124页
    5.4 讨论第124-129页
        5.4.1 形态不一致性及形态功能生态第124-126页
        5.4.2 生态物种分化第126-129页
    参考文献5第129-137页
    附件第137-13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酿酒酵母中介体模块化结构研究
下一篇:米黑根毛霉、巴伦葛兹类芽孢杆菌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及重组酶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