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车身抗撞性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前防撞梁总成抗撞性及轻量化设计 | 第11-15页 |
1.2.1 前防撞梁总成定义及抗撞性设计要求 | 第11-12页 |
1.2.2 前防撞梁总成碰撞法规 | 第12-14页 |
1.2.3 前防撞梁总成轻量化设计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基于多工况的乘用车前防撞梁总成性能研究 | 第18-32页 |
2.1 工况的选择 | 第18-19页 |
2.2 基础车型介绍 | 第19-20页 |
2.3 基于FRB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性能目标设定 | 第20-25页 |
2.3.1 整车正面碰撞波形简化与验证 | 第20-24页 |
2.3.2 前防撞梁总成性能目标确定 | 第24-25页 |
2.4 基于RCAR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性能目标设定 | 第25-29页 |
2.4.1 RCAR工况的碰撞波形简化 | 第26-27页 |
2.4.2 RCAR工况的碰撞目标波形设定 | 第27-28页 |
2.4.3 前防撞梁总成性能目标确定 | 第28-29页 |
2.5 基于静压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性能目标设定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前防撞梁总成独立评价工况的建立 | 第32-44页 |
3.1 前防撞梁总成独立评价工况概述 | 第32页 |
3.2 基于FRB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独立评价工况的建立 | 第32-37页 |
3.2.1 FRB工况前防撞梁总成性能分析 | 第32-34页 |
3.2.2 FRB工况前防撞梁总成独立评价工况的建立 | 第34-36页 |
3.2.3 独立工况的有效性验证 | 第36-37页 |
3.3 基于RCAR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独立评价工况的建立 | 第37-41页 |
3.3.1 RCAR工况前防撞梁总成性能分析 | 第37-39页 |
3.3.2 RCAR工况前防撞梁总成独立评价工况的建立 | 第39页 |
3.3.3 独立工况的有效性验证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前防撞横梁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44-60页 |
4.1 基础车型的前防撞横梁设计目标 | 第45-46页 |
4.2 高强钢前防撞横梁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46-53页 |
4.2.1 基于材料替换的前防撞横梁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47-50页 |
4.2.2 基于截面形式的前防撞横梁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50-53页 |
4.3 铝合金前防撞横梁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53-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吸能盒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60-74页 |
5.1 基础车型的吸能盒设计目标 | 第61页 |
5.2 基于薄壁梁压溃理论的吸能盒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61-69页 |
5.2.1 基于矩形压溃理论的吸能盒方案设计 | 第61-66页 |
5.2.2 基于泡沫铝填充压溃理论的吸能盒方案设计 | 第66-69页 |
5.3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吸能盒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69-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前防撞梁总成轻量化方案性能验证 | 第74-78页 |
6.1 基于FRB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轻量化方案性能验证 | 第74-75页 |
6.2 基于RCAR工况的前防撞梁总成轻量化方案性能验证 | 第75-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