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荧光纳米材料简介 | 第13-14页 |
1.2 荧光碳纳米颗粒(CNPS)的简介 | 第14-21页 |
1.2.1 CNPs的光学特性 | 第15-16页 |
1.2.2 CNPs的合成 | 第16-18页 |
1.2.3 CNPs的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3 荧光蛋白的概述 | 第21-24页 |
1.3.1 荧光蛋白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1.3.2 荧光蛋白的结构 | 第22-23页 |
1.3.3 荧光蛋白的改造 | 第23-24页 |
1.4 纳米材料在细胞内蛋白转运中的应用 | 第24-30页 |
1.4.1 脂质体基纳米载体 | 第25-26页 |
1.4.2 聚合物基纳米载体 | 第26-27页 |
1.4.3 无机纳米载体 | 第27-29页 |
1.4.4 蛋白介导的蛋白转运 | 第29-30页 |
1.5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 第30-32页 |
第2章 基于固相法合成高量子产率的氮掺杂荧光碳纳米颗粒(N-CNPs)用于构建抗坏血酸传感器 | 第32-45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2.2.2 N-CNPs的制备 | 第34页 |
2.2.3 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34页 |
2.2.4 细胞毒性试验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2.3.1 N-CNPs的表征 | 第35-36页 |
2.3.2 N-CNPs的光学性质 | 第36-38页 |
2.3.3 N-CNPs对抗坏血酸的荧光响应 | 第38-41页 |
2.3.4 检测抗坏血酸的条件优化 | 第41页 |
2.3.5 N-CNPs用于检测抗坏血酸 | 第41-42页 |
2.3.6 N-CNPs检测抗坏血酸的选择性 | 第42-44页 |
2.3.7 实际生物样品的检测 | 第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铜离子调控的氮掺杂荧光碳纳米颗粒(N-CNPs)荧光探针用于组氨酸检测及其细胞内成像 | 第45-56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N-CNPs的制备 | 第46页 |
3.2.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3.2.4 组氨酸的检测 | 第47页 |
3.2.5 细胞培养与细胞成像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3.1 N-CNPs的表征及其光学性质及其光学特性 | 第47-48页 |
3.3.2 铜离子猝灭N-CNPs的荧光 | 第48-50页 |
3.3.3 组氨酸恢复N-CNPs/Cu2+的荧光 | 第50-53页 |
3.3.4 血清样品中组氨酸的检测及活细胞成像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磷脂修饰的二维碳化钛纳米片用于磷脂酶D活性的检测与成像 | 第56-73页 |
4.1 前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4.2.2 碳化钛纳米片的制备 | 第58页 |
4.2.3 磷脂修饰的碳化钛纳米片的制备 | 第58页 |
4.2.4 磷脂酶D活性的检测 | 第58-59页 |
4.2.5 活细胞中磷脂酶D活性的荧光成像实验 | 第59页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RT-qPCR)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4.3.1 PL-Ti3C2的制备与表征 | 第60-64页 |
4.3.2 标记罗丹明的磷脂与Ti3C2纳米片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64-67页 |
4.3.3 磷脂酶诱导的RhB-PL-Ti3C2的荧光恢复 | 第67-68页 |
4.3.4 用RhB-PL-Ti3C2纳米探针检测磷酸酶 | 第68-70页 |
4.3.5 RhB-PL-Ti3C2纳米探针检测生物样品中的磷酸酶D | 第70-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具有高蛋白负载量和可激活双模态成像的蛋白纳米饺子(NDs)用于功能蛋白的目标转运 | 第73-100页 |
5.1 前言 | 第73-7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5-79页 |
5.2.1 试剂与蛋白克隆 | 第75页 |
5.2.2 NDs的合成 | 第75-76页 |
5.2.3 NDs的表征 | 第76页 |
5.2.4 NDs中蛋白的包覆量和负载率的计算 | 第76-77页 |
5.2.5 蛋白的释放动力学测试 | 第77页 |
5.2.6 细胞培养 | 第77页 |
5.2.7 细胞毒性测试 | 第77页 |
5.2.8 激光共聚焦成像 | 第77页 |
5.2.9 细胞流式实验 | 第77-78页 |
5.2.10 细胞内化过程实验 | 第78页 |
5.2.11 检测细胞内的总RNA | 第78页 |
5.2.12 原位荧光杂交试验测定细胞内的mRNA | 第78页 |
5.2.13 活体内转运蛋白 | 第78-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9页 |
5.3.1 锌离子诱导蛋白聚集 | 第79-82页 |
5.3.2 NDs的制备、表征与蛋白释放 | 第82-89页 |
5.3.3 NDs在活细胞中的内化与蛋白释放 | 第89-93页 |
5.3.4 NDs用于功能蛋白转运 | 第93-96页 |
5.3.5 NDs用于活体内蛋白转运 | 第96-99页 |
5.4 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