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2.1 生产管理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2.1.1 传统生产管理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2.1.2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2 有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2.1 造船企业概念 | 第22-23页 |
2.2.2 精益生产模式概念 | 第23页 |
2.2.3 精益造船概念 | 第23页 |
2.2.4 核心竞争力概念 | 第23页 |
2.2.5 SWOT分析法概念 | 第23-25页 |
第3章 A造船企业生产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5-40页 |
3.1 A造船企业概况及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1.1 企业概况 | 第25页 |
3.1.2 企业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3.1.3 A造船企业主要产品与特点 | 第26-27页 |
3.1.4 A造船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27页 |
3.2 A造船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 | 第27-30页 |
3.2.1 前期设计方面工作现状 | 第27-29页 |
3.2.2 生产方面工作现状 | 第29-30页 |
3.3 A造船企业SWOT分析 | 第30-34页 |
3.3.1 优势分析 | 第30-32页 |
3.3.2 劣势分析 | 第32页 |
3.3.3 机遇分析 | 第32-33页 |
3.3.4 威胁分析 | 第33-34页 |
3.4 A造船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3.4.1 前期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34页 |
3.4.2 建造策划方面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3 生产计划方面的问题 | 第35-36页 |
3.4.4 生产过程控制方面的问题 | 第36-37页 |
3.5 A造船企业生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3.5.1 自身软硬件能力不足 | 第37页 |
3.5.2 前期研发管理不规范 | 第37-38页 |
3.5.3 工作任务不足、队伍不稳定 | 第38-39页 |
3.5.4 生产管理不科学 | 第39页 |
3.5.5 信息化建设落后 | 第39-40页 |
第4章 A造船企业生产管理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40-51页 |
4.1 前期设计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40-42页 |
4.1.1 精益计划管理模式的应用 | 第40页 |
4.1.2 应用IT技术丰富生产设计功能 | 第40-41页 |
4.1.3 量化工作负荷以确保生产计划进度可控 | 第41页 |
4.1.4 基于双向沟通的生产设计审核 | 第41-42页 |
4.2 建造策划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42-46页 |
4.2.1 造船管理业务流程的改进 | 第42-44页 |
4.2.2 班组配置的优化 | 第44页 |
4.2.3 “三工”转换用工方式的应用 | 第44-45页 |
4.2.4 均衡线表负荷以达成策划与执行的统一 | 第45-46页 |
4.3 生产计划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46-48页 |
4.3.1 下沉生产计划的管控跟踪模式 | 第46页 |
4.3.2 确保各层级生产计划的合理衔接与联动 | 第46-47页 |
4.3.3 标准化作业日派工方式的生产调度 | 第47页 |
4.3.4 拉动式生产计划推动体系的应用 | 第47-48页 |
4.4 生产过程控制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48-51页 |
4.4.1 应用“精益造船”的生产模式 | 第48-49页 |
4.4.2 采用“单件流水作业”的生产流程 | 第49页 |
4.4.3 “无缺陷施工”控制造船质量 | 第49-50页 |
4.4.4 基于“看板管理”的“均衡生产” | 第50-51页 |
第5章 A造船企业生产管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 第51-58页 |
5.1 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1-56页 |
5.1.1 生产组织机构的完善 | 第51-52页 |
5.1.2 提高现场管理的可控性 | 第52-53页 |
5.1.3 精益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 | 第53-54页 |
5.1.4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控水平和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 第54-55页 |
5.1.5 建立良好的工作团队 | 第55页 |
5.1.6 建立畅通的组织沟通渠道 | 第55页 |
5.1.7 完善与效率挂钩的用工考核机制 | 第55-56页 |
5.1.8 建设以设计数据为源头的信息集成平台 | 第56页 |
5.2 预期效果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本论文的总结 | 第58页 |
6.2 本论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